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怎么领会新质生产力?

  怎么领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要动态地领会,在历史脉络中追溯和展望。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但我们可以把日历翻回到2015年—2022年。提出新质生产力,不是一时起意,而是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宽、由专用到通用、由精深到博大的迭代过程。

  真正的领会,是完整、准确、全面地学习,并且付诸实践。也就是,起而行之,行之有效。如何“行”?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都是动词。唯如此,方能催生新质生产力。现在可能有个问题,各地热议多,贴地行动没跟上。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的魄力和执行力。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要入心入脑。新质生产力包括但不限于高新技术驱动、牵引的生产力。它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同时,也体现了先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简而言之,“三劳动一组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其优化组合)的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唯有和产业创新强耦合,才能将长期休眠传统产业(旧动能)唤醒、焕新,才能让新兴产业(新动能)涌流、迸发。

  而这个创新,分明是“3+1”,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文化创新,加管理创新。新质生产力,言简义丰,影响深远。咱们看看外媒的理解——more/bigger bang for your buck(通过更多的、更大的“爆发”,扩增你的“财富”)。非常接地气。这个bang(打破传统路径的爆发式跃进),动力是创新。

  除了耦合这个“牛鼻子”,我们还要把握高效融合,双向拉动,统筹、聚焦关键资源或优质资源,提高质效等。特别是“颠覆性”。不能被人家抄了后路、包了饺子,或者弯道超车、釜底抽薪。所有赛道,归根到底,都是技术路线的赛道。

  所以,我们必须抓好有关的战略规划和建设运维体系。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能力统合起来。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三次产业要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不能割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要深度融合。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进一步夯实我们的物质技术基础。表征“夯实”有效性的指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的。就眼前看,主战场是实体经济,乃至工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主线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力是工业企业。发展工业企业,需要对一系列“工业不友好”的政策和制度进行纠偏。还包括对行政文化和社会心理,要引导和调整。文化和心理上“脱实向虚”,势必导致资源、资金、资产“脱实向虚”,下一步就是产业结构形态的虚高。当前的一个显性瓶颈,是工业的“质”对“量”的牵引、“量”对“质”的顶推,还不够强有力。

  发展工业经济,要出成果,引进外企可能是“立竿见影”的,国资和国企肯定是大可作为的,但是长远看,本土民企一定是质、效、能俱佳的。外企是“鲇鱼”和“鲨鱼”,国企阶段性、局部性兜底,民企则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欲开掘新质生产力,须从“优配”的角度,为各种所有制“各得其所”的大发展,留足时间和空间,把方方面面的干劲带起来。

  (作者系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