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走进江苏海院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 “看见”郑和船队扬帆下西洋

  证实郑和船队曾到过非洲东海岸的关键证据何在?为郑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是怎样被发现的?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舵杆长啥样?……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内东南角,有一个独立展陈的馆中馆,它仅有430平方米,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郑和航海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包括郑和下西洋船上舵杆、记载有“道经麻林国”墓志铭拓片等在内的198件(套)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的文物。漫步馆内,仿佛一下穿越回600多年前的明朝,“看见”郑和船队风帆高挂,百舸争流,远航南海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盛况和辉煌。

  15日,记者来到该博物馆。一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排半人高的拓片,约有七八张,全部被悬挂在墙壁上的玻璃罩内,每张拓片或多或少记载有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内容,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套记载有“道经麻林国”的墓志铭拓片。

  这套拓片共两张,都是43厘米见方,从墓碑拓印而来,共计681个字。从墓志铭中可以得知,墓的主人叫作相复,河南人,祖上为豪门大族,元代末年因战争随父亲流亡到淮安路的首县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他在永乐年间被征召随郑和船队下西洋,经麻林国时不幸身亡。麻林国即如今东非肯尼亚海岸。

  仔细辨认,记者依稀能从拓片上看到“永乐间,诏求名家博识之士通市于诸番”和“道经麻林国贸易”等字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关于郑和船队在非洲贸易细节的记载,为研究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这套拓片是2022年我同藏友一起到淮安文庙古玩市场‘扫街’时偶然所得,回来潜心研究一年多才有成果。”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王世清回忆道。据悉,该馆内全部文物均为王世清个人藏品,目前捐展于江苏海院。

  不只有珍贵拓片,在博物馆中间位置,还展有另一件重要文物——郑和下西洋船上舵杆,正是由于它的出土和鉴定,史学界发现了为郑和下西洋建造海船的龙江船厂遗址,即今天的白云亭至建宁路(南北界线),绣球公园、小桃园护城河至郑和中路的区域(东西界线)。

  舵杆长约5米、宽80厘米,看上去灰扑扑的毫不起眼就像是根旧木头。王世清回忆,2014年9月,他收到“圈内消息”:鼓楼区永宁街的南京下关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工地,挖出了一个超过1吨重的硕大“红木门板”,已被人买走。王世清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收购者,看后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门板,而是古代木船的舵板,由此拉开发现龙江船厂的大幕。跟随这批船舶遗物一起出土的,还有水手穿的棕鞋,近一人高的铁锚,船上用的木轮、棕绳等数百件文物,如今它们和舵杆一起被陈列在馆内,向人们展示最鲜活的明代水上生活画面。

  在这堆遗物中,还有十多片5厘米见方的“明瓦”。明瓦是古代富户在窗户等处使用的玻璃替代品,一般明瓦用贝壳打磨而成,南京并不临海,工匠们就用羊角熬制以此作为替代。在古代楼船中,使用明瓦作为窗户可以防水。看着眼前这些精美、透亮的明瓦,不难想象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先进。

  “郑和的七次远航,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都是人类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江苏海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船员的专门学校,更应继续传承和发扬郑和下西洋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因此,学校于2023年7月在原有校史馆暨新中国航海职业教育史馆基础上,新辟一处设为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并联系到1979级优秀校友王世清,将其收藏的与郑和航海文化相关的文物展陈于博物馆内,成为继宝船厂遗址公园、郑和纪念馆等场所外,南京又一纪念郑和下西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和航海文化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工作日市民登录江苏海院官方网站即可预约参观。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5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