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要闻

马鞍山:农田有“四变” 稳粮有“新方”

  已入“三九”隆冬,本是农闲时节,然而行走在马鞍山广袤乡村,田间地头处处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推土机、挖掘机来回穿梭,清表去杂、平整地垄、翻新土壤,一片片分散细碎的“巴掌田”,正变成集中连片、平坦规整的高标准农田。

  土地的“整装再出发”,浓缩的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考量,饱含的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决心,孕育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希望。

  2022年,马鞍山市坚持以“小田变大田”为统领,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系统推进“农田四变”(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专项行动,探索有效保护耕地、多种粮种好粮的“马鞍山模式”,找回耕地3.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8.8万亩。新华社、央视、人民网、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点赞,“农田四变”改革走向全国。

  探路——在统筹推进上下功夫

  春节将至,在博望区博望镇新陇村童王自然村,一望无际的麦苗、油菜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田地间,渠相连、路相通,机械耕种留下的痕迹纵横交错、清晰可见。

  站在路旁,见此情景,年前返乡的村民张凌晨回忆起过往感慨万千:“以前的田,分散零碎、高低不平、收益甚少,不仅我们不愿种,连大户们都不想承包。”“现在的田,耕种、施肥、收割全程机械化,水、电、路等配套完善,确保旱可灌、涝可排,收益有保障。”一口气承包下千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张德润是信心满满。

  “下一步,我们将土里生金,结合田园风光,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稻渔食谷、丰收童王’。”新陇村党总支书记邓成凤亦是干劲十足。

  三个人话语,同一个愿景,道出的都是对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的期许。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马鞍山,地处长江丘陵地带,耕地地块偏小,平均地块面积仅1.3亩,也存在着耕地“非粮化”、基础设施欠账多、机械化率和亩均产出低、人力资源紧张等突出问题。“要想多种粮、种好粮,只有找回耕地、提升耕地质量,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效率效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鹏表示。

  对此,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全市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聚焦“田”这个核心,将“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等工作统筹纳入“小田变大田”主线,提出更为系统的“农田四变”改革路径,作为农村集成改革的切入点,以求引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和组织化创新,释放综合效益。

  一时间,坚持党政同责、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建立台账、挂图作战,纳入考核、倒逼问责,全面形成“市统筹、县区实施、部门协同、镇村落实”的工作格局;优先给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支持,制定出台20条针对性强的政策,从资金、用地、金融、保险、技术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党政推动、上下协同,政策支撑、要素倾斜,“农田四变”行动推进力度空前。

  闯关——在科学可行上做文章

  当涂县,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养蟹水面达26万亩,养蟹的收益在每年每亩3000元至8000元之间。

  现如今,在护河镇青山村,一片废弃低效的蟹塘经过平整复垦,成功发包给种粮大户,并通过落实种粮补贴、金融支持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种粮大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亩均收益提升600元。

  在塘南水产科技示范园,水产养殖大户于银生将自己的800亩蟹田改为稻虾连作,亩均可产优质水稻500公斤、龙虾120公斤,亩产产值达1万元,实现了“一亩田、千斤稻、万元钱”。

  同时,乌溪镇利用蟹田空闲期,在塘口滩涂种上小油菜、油麦菜、乌塌菜等优质蔬菜,近2000亩闲田变忙田,实现种养双丰收……同样是蟹田,变化却各不相同。为统筹兼顾复耕与群众受益的关系,马鞍山市精细测算,以亩均效益“1000元”为基准线,强化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引导一批低效蟹田退出转产,大力发展“稻虾连作”“虾稻鱼”等种养模式,推进“蟹田变稻田”。

  长江的另一岸,郑蒲港新区白桥镇红旗村,一片上百亩的土地上,绿油油的冬小麦尽显生机勃勃。谁会想到,曾经的这里,细碎的田地包围着散落的村庄,机械进不去、效益上不去,村空了,地也荒了。直至近年来,郑蒲港新区将“农田四变”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村镇提升等结合起来,统筹农用地整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推动乡村振兴。农田成片,村民上楼,“承包土地更方便,住得也愈发顺心了。”该村村民吴体稳说。

  任何一场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农田四变’说到底要靠效益导向。”陈鹏说,马鞍山市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地形地貌、农田施工条件、季节性特点,明确“农田四变”建设点位和工作方向,核算“农田四变”改造成本、经济收益,把握工作推进节奏、工作步骤,实施科学、系统推进,更站在农户角度,尊重农民意愿,算准农民收益账,让改革有力度更有温度。

  破题——在稳产增效上求实效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经营主体改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村推进等方式,实施“小田变大田”5.93万亩,建成一批“优质、集中、连片”的农业“一块田”;摸清冬闲田底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开发冬闲田21.2万亩;聚焦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完善基础建设、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地力地效,新建高标准农田8.8万亩;实施蟹田有序还耕复田、恢复耕种,推行稻虾轮作2万亩……

  一场围绕“田”的改革在马鞍山落地、生根、发芽,究竟能引发怎样的变化?

  含山县环峰镇桥联村种粮大户潘作军尝到了“小田变大田”的甜头后,投资300多万元购置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建起一座标准化育秧工厂,联合当地6家农业企业,流转承包农田1万多亩,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让“含山大米”品牌越做越响。

  当涂县护河镇幸福村推行“一户一块田”整村试点,通过集体直营、代耕代种、托管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按照股份获得流转金或土地经营收入分红。村民汪邦生说:“流转费用加上打工收入,一年下来比原来多挣了3万多元。”

  马鞍山市在“农田四变”改革中,不断健全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组织农户加入合作社或农业联合体,通过流转、入股等方式托管土地,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务工报酬、股份分红等多种收益;明确新增耕地面积纳入村集体资产,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土地合作社,统一流转、统一发包,流转费溢价部分按一定比例与农户分成,并允许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通过“农田四变”改革,极大地释放出农业生产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2022年,马鞍山市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6万元,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60%。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