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

首页>地方频道>丽水>社会

丽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种丰收也种风景

   近日,《人民日报》在22版以《全球农业共享中国智慧》为题,报道了我国已授牌的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名列其中。近年来,随着“稻鱼共生系统”的全面推广,类似稻田养鱼这种绿色、高效、循环的种养模式已逐渐成为青田县乃至全球各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报道称,本世纪初,尼日利亚通过南南合作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田养鱼技术引进。在中国专家的协助下,尼日利亚稻米和罗非鱼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如此一来不仅改善了农村贫困,也让当地群众获得了高质量的食品供给。而后这一成功经验还被推广到塞拉利昂和马里,如今稻田养鱼已经推广到东南亚、南亚、欧洲、美洲以及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稻鱼共生系统”在全球各地的推广也印证了农民对循环农业的认可。记者从青田县农业局了解到,一直以来,青田县农业局高度重视“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和发展,坚持强化稻鱼产业品牌建设,深度挖掘“稻鱼共生系统”农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稻鱼共生系统”全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2017年,全县稻鱼共生基地面积达4.6万亩,实现稻鱼总产值1.91亿元;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位居丽水市第一。
  青田县农业局局长姚晓月介绍,稻田养鱼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青田稻田养鱼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早的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的驯化,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正因为绿色、高效、可循环,该系统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被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既然有了这块牌子,我们也要把保护和发展工作做好,让‘稻鱼共生系统’可复制、可推广,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姚晓月说,近年来,青田县农业局在青田县委、县政府及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保护为先、发展为要、富民为本,专门成立了青田县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局和全市首个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浙江大学制定《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稻鱼共生博物园建设总体规划》,从注重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培育壮大稻鱼产业、推进农旅融合发展等多个角度,确定了未来十年保护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截至目前,青田先后投入3800万元,建成方山稻鱼共生博物园、仁庄稻鱼共生休闲观光园、小舟山梯田稻鱼共生休闲观光园等4个远近闻名的农业特色观光基地;建立青田田鱼原种场13家,推广传统繁育技术,建成以稻田养鱼为主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万亩、省级稻鱼共生精品园2个、稻鱼共生主导产业示范园1个、整建制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区1个,逐步形成以鹤城片、山口片和温溪片等乡镇为核心,以万阜、章村、舒桥等乡镇为补充的“一核多点”的产业格局。
  “除了完善各类硬件设施,我们还结合传统节日及收获季节,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扩大‘稻鱼共生系统’的影响力。”姚晓月表示,在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青田县农业局还深入挖掘稻鱼农耕、民俗和饮食等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小舟山乡“创意油菜 梯田峡谷”、阜山乡“皇菊 古村寺庙”、方山乡“稻鱼共生 华侨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旅活动,每年举办“稻鱼之恋”文化节、音乐节、开犁节和开镰节,并通过鱼灯表演、尝新饭、农事体验等节目,有效提升“稻鱼共生系统”旅游品牌知名度,让游客享田园风光、品稻鱼美食,让农户种丰收也种风景、实现高效增收。
  此外,青田县农业局还借力侨旅融合、农旅融合,高标准建设营销渠道,在青田侨乡农品城建设近3000平方米的?“稻鱼共生系统”展示展销中心,充分展示稻鱼文化和农耕文化;开设青田“稻鱼米”微店和淘宝店,积极参加省市级农博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展示展销,努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青田“稻鱼米”线上众筹项目,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重构青田“稻鱼米”生产流程,由分管副县长亲自代言,增强消费者对青田“稻鱼米”的认知度。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2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