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

首页>地方频道>丽水>社会

“国字号”农业园落户生态丽水

   五颜六色的水果,青翠欲滴的蔬菜,整齐划一的大棚,平整笔直的机耕路,纵横交错的灌排水系……走进丽水市莲都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一幅流光滴翠的多彩画卷映入眼帘。

  在2014年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项目的竞争立项陈述答辩会上,来自莲都的项目团队出人意料地夺得了总分冠军,成为2014年浙江省唯一入围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园评审的“独苗项目”。3年3.45亿元的投资总额,创下了丽水市单个农业项目投资的历史之最,令这个独一无二的大型现代农业园充满了希望和无限的发展可能。

  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便是“国字号”现代农业园的设计蓝图——

  3.29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中,新建2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而带动农民发展标准化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

  3200亩生态资源涵养和优势特色种植功能区中,将建起设施蔬菜精品园、设施水果精品园和设施中药材精品园,示范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国内外优秀的果蔬良种,拓展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等功能,带动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绿色产业;

  ……

  据统计,现代农业园区2014、2015年度共立项10个项目,总投资11305万元。目前,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蔬菜穴盘育苗产业化基地新建项目等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园区内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6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万亩;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60个。

  “莲都区将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养生农业、乡村旅游的文章做深、做细、做透,让乡村焕发活力、彰显魅力。”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葛学斌如是说。

  在2014年莲都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启动后,园区内的丽水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顺势应时,提出了建设莲都区规模最大的蔬菜育苗中心的设想。通过前期土地流转、治理等工作后,目前,该合作社已完成了200多亩土地面积的流转工作,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了拥有玻璃温室5578平方米、连栋大棚8960平方米、全自动蔬菜育苗播种的全新育苗中心,年育苗400多万株,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

  类似于这样的“国字号”农业园在我市落地生根,为构建全市现代精品生态农业大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农业企业而言,这一最高规格的平台所设置的入门门槛,也倒逼着自身的提档升级。大规模、工厂化的布局模式,精益求精的筛选,使全市遍地开花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中晋升出一支支精锐部队,他们按照国家标准着力打造的“农业工厂”,无疑将成为带动丽水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集群。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广兵在调研莲都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情况时指出,现代农业园区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田野处处展新貌,农业开发“钱景美”。截至今年6月底,莲都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约4.5亿元,惠及23个行政村2.8万农民,实现人均增收约1000余元。“国字号”现代农业园正在碧湖平原迅速崛起。

  特色园科技创新添“动力”

  一条条清澈如镜的小溪,贯穿一垄垄由白色菌棒组成的农田;一处处葱郁浓茂的绿林翠竹,映衬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农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项目——龙泉市黑木耳特色园就坐落在这如画的青山绿水间。如今,该特色园不但成为农业综合开发新模式、产业转型新途径、农民增收新引擎的典范,其做法、成效更是得到了国家农发办主任卢贵敏的高度评价,称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和成功范例。

  2014年,龙泉市成功申报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龙泉市黑木耳特色园建设项目,并连续三年获得扶持。该项目重点推广以“一新三改”(引进筛选一个抗逆能力强、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新品种,改全露天栽培方式为设施栽培方式,改地面摊晒干制为架筛干制,改单链生产为循环生产)为核心的黑木耳集成配套技术,构建技术、加工、生产等体系为产业联动效应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龙泉市八都镇“稻耳轮作”黑木耳特色园生产基地,浙江芳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恒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翁家宝最近几年一直带领技术团队绞尽脑汁搞创新:为节约土地资源,他们在大棚里搞“立体栽培”,每亩摆放量从8000袋提高到1.8万袋;为降低人力成本,研究出了“钢勾连挂”,3个人的活一个人就能干好;为减少病虫害、保证产品无农药残留,在菌棒下铺垫黑白膜+稻草;为提高产品质量,增设了“雾化节水喷灌”,通过喷灌调节干湿度;为防止产品污染,搭设了网状的“晾晒钢架”,使黑木耳干得快、品质好。这些创新技术,还通过电视、广播、现场会等形式,在全市黑木耳种植户中进行了培训和推广。

  目前,像这样“稻耳轮作”的农田,龙泉市共有2万亩。这种模式生产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不污染环境,每亩可产黑木耳6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产值超过3万元。龙泉市农发办负责人叶惠君不无自豪地说:“通过特色园基地建设,我们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达到黑木耳连片集中栽培,推进规模化生产,解决了黑木耳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组织化与集约化程度低的难题,也对延伸黑木耳产业链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像龙泉市黑木耳特色园一样,全市另外两个成功申报国家或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园区类试点的项目,云和县黑木耳产业提升项目和青田稻鱼共生特色园,也通过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和产业结构调整,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赢”。

  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顽疾”

  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财政支农的有效和成功模式,优势集中体现在人力、财力、物力和科技综合投入上,集中体现了“综合”的优势。虽然丽水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农业综合开发战线上的建设者们仍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试点项目建设内容,推广建设成果;如何有效发挥试点项目的示范效应,总结经验带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发挥试点项目的平台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吸引企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区建设……

  大面积土地流转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必要前提。在具体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土地流转价格较高、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土地流转办法与手段不多的现实困难。龙泉市农发办积极尝试,寻找突破,对示范生产基地所需的土地,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到当地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具体实施基地的建设内容,再由项目实施单位龙头企业将财政补助的30%作为该合作社的持股部分,股权采用保本分红的方式,由合作社负责将分红款按社员实际种植面积比例分派给各社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不定期组织人员现场督查,进一步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监督。现如今,这一创新模式,已逐渐在龙泉推广,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每年有800斤粮食的收入。”就在近段时间,位于龙泉市黑木耳特色园内的八都镇松渠村村民陈月清,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了基地的合作社,相比自己耕种土地,他能获得高出一倍的净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为了进一步扩大资金投入受益面,莲都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创新建立了村集体经济持股龙头企业机制。即扶持每家龙头企业财政资金中的30%由村经济合作社持股,以固定分红形式每年按股金的8%分给各相关村经济合作社,持股协议每五年一签,总分红年限为15年。村集体经济持股龙头企业机制真正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效应的发挥,使国家投入资金,通过集体持股方式,直接让农民受益。

  【结 语】

  短短20年,丽水的农业生产由弱不禁风的“小舢板”锻造成了破浪远航的“大航母”,实现了粮丰民富的精彩嬗变,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动车组”,不仅托起了丽水致富的金色梦想和希望,更是描绘出了丽水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喜人场景和美好蓝图。现如今,走进丽水的乡村,高标准农田、温室大棚、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科技园星罗棋布。20年农业综合开发的风风雨雨,在丽水山区浇灌出了累累硕果。

  放眼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丽水市财政局局长刘志伟说:“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快丽水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促进山区生态产业体系的完善意义重大。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瞄准新目标,构画新蓝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凝心聚力苦干巧干,努力走出一条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新路,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继续助力添彩,让丽水乡野处处焕发生机、展现新容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0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