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民生

台州:垃圾分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毗邻城市,那藏在山海之间的美丽乡村,如月光下的渔光曲一般,打捞起一段盛夏光年,宛若一个铺展在大自然之间的画轴,有着看不尽的风景,有着道不尽的风情,绵延的苍山,摇曳的林木,朴素相连的农舍,定格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大画轴,焕发新的生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洁净美是第一大前提。

  随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不断纵深发展推进,台州市拉高标杆、争先进位,裂变发展、赶超跨越,市县联动,打造出独具本土特色的台州经验。在全省率先提出至2017年底基本实现全市建制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简称“三化”)处理全覆盖目标,并且着力构建减量化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处理模式,努力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多措并举,铿锵前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打造“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蓄了新的发展势能。

  创新机制 全民共塑美丽乡村

  好的规划设计,让垃圾分类处理有章可循,其中更少不了老百姓的广泛参与。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台州各地多措并举,创新工作制度和方法,更好地引领当地老百姓投入到垃圾分类的绿色行动中,从改变观念入手,引导农村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善,努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较于城市,农村是一个更讲究人情的社会, 比学赶超 氛围很浓厚,因此以党员干部为联结点的网格化管理,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民们一起响应号召,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的行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台州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网格化管理,让垃圾分类处理真正落到实处、落到个人。首先,台州市从乡镇(街道)层面,根据工作片区划分,专门落实分管领导挂钩联系辖区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其次,村级层面,按每10~15户为一网格单元,建立网格小组,明确专人担任网格长,由网格长负责监督农户实施,形成联系分管领导—村干部—网格长—农户的梯级监督体系。以此,层层开展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管理水平和分类质量。譬如,路桥区蓬街镇尚家村就通过实施“党员清单”制度,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村党支部严格落实支部主体责任,将工作合理分工到29名党支部每位成员身上,确保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处理场等已投用的各类村级公用基础设施有党员包干、跟踪、维护,形成党员参与、群众响应的和谐氛围,全民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与此同时,实行“源头追溯”工作法,进一步保障制度的实施。对分发给农户的垃圾袋或垃圾桶逐一进行编号,保洁员在收集过程中,详细检查农户源头垃圾分类情况,对于分类不科学或不彻底的,按照编号,追溯相应农户,并对其进行分类说明讲解和评价计分,切实提升分类的质量和标准。

  “正因为源头可追溯,才能监督老百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而这只是源头入手的第一步而已,我们还采用了 二次四分 工作法,通过 农户+村保洁员(分拣员) 的分类模式,先粗分、后细分,以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一次分拣在农户源头将垃圾分成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分类投放进家家户户配置的两格式垃圾桶;二次分拣由村卫生保洁员或分拣员对一次分拣不到位的农户进行修正,同时将不可腐烂垃圾分拣为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可腐烂垃圾就地就近进行沤肥返田,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毒有害作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可作填埋等处理。”台州市农办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

  全程追踪、全程跟进,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懈怠,台州上下齐心一致、戮力共为,让垃圾分类处理更加科学而高效。

  同时,树立农村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孩子抓起的理念,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家庭、通过家庭影响社会,凝聚全社会共识。并且,充分发挥民间社团作用,结合妇女群体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的特殊性,切实让家庭主妇引领绿色、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发挥家庭主妇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譬如,在三门县沙柳街道曼岙村,村干部和党员纷纷登门入户宣传、村里大屏幕宣传跟进、文化行动相引导,通过“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庭”等主题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村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了为社会承担一份环保责任的共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老百姓的参与激情,各地还广泛实施“积分兑换”工作法。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三门县健跳镇盖门塘村等相继开发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定制二维码垃圾桶,推行一户一码,根据农户分类情况,生成虚拟币,存于农户名下,农户可使用虚拟币到指定的超市购买商品,或到垃圾处理终端购买肥料,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并且,在镇、村两级探索设立农村垃圾“三化”处理预算基金,乡镇(街道)预算基金从保洁员工资报酬中提取,约占保洁员工资报酬预算10%左右,专门用于分拣员二次分拣的到位率;村级预算基金从村级集体经济中提留,专门用于农户美丽庭院创建和垃圾分类的奖励。

  “刚开始开展工作很难,老百姓不是很理解,但我们耐心讲解、家家户户去走访,讲方法、讲道理,如今,不再是我们扯开嗓子呼吁大伙儿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乡民们已经渐渐有了这样做的意识,主动贯彻执行起来。” 台州市农办相关工作人员补充道:“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大家都有目共睹,谁不想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里呢?”

  全域联动 共同发展美丽经济

  农村环卫保洁“六有”工作机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包含了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有科学的治理设施、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显著的治理实绩。随着“六有”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清运体系巩固、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得到进一步常态化、规范化,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环境好了,老百姓乐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在台州涌现而出,美丽经济也随之遍地开花。

  在仙居县上横街村,这个重新改造修缮过的村庄,以古朴的乡村之气焕发出别样生机,移步换景,让人流连忘返。循着“八戒住那儿”的木制路标,绕过一户户旧宅子,可以看到山脚下有一个小院子,墙壁上悬挂着“人畜分离工程”的标牌,这里便是专门开辟用于集中圈养畜、禽的生态养殖饲养小区。

  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态环境,村里共拆除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畜舍188间、3127平方米,见缝插绿,建设了这个生态养殖饲养小区。“通过这样的分离方式,村子里老百姓住得更干净卫生了,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饲养家畜产生的垃圾,统一在旁边的资源化利用站进行处理、加工,产生的沼气、有机肥还可以再次利用。”村里的张大爷如是说,“这样一隔离,人住的地方也没有了臭味,这环境好了,过来玩的游客也就更多了。”

  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仙山舍的女管家小芳展示了标示着五元的一张“绿币”。据了解,这是淡竹乡实施的一种“绿色货币制度”,通过以游客践行如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兑换“绿币”的模式,鼓励游客、村民自觉肩负起环保责任,践行“碳补偿”“碳抵消”的消费理念,做好垃圾分类,将低碳旅游贯彻整个旅游全过程,有力营造了乡村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

  酷热的季节里,在天台县雷锋乡却是一番清凉景象。青山连绵、绿树环绕、湍流急转的雷锋乡,是台州首批国家级生态县、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村镇。目前全乡共建成了机器处理方2个、生态处理房11个、生态处理池25个、垃圾分拣场12个,农产品销售平均价格比2016年提升55%,环境优化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了230%。

  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不仅深入当地村民,而且还通过他们再次传达给外来的游客。据雷峰乡黄家塘村支部书记介绍,这里的民宿都统一放置了连体式的分类垃圾桶,房内放有宣传手册,引导游客共同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更好地爱护环境。

  无独有偶,2016年玉环也依托美丽乡村精品村、农家乐特色村等载体,启动了35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通过美丽经济倒逼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一步提升发展,两者形成良性的互相促进关系。其中,玉环市鸡山乡为海岛乡,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运送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年运费达50多万元。通过推进海岛垃圾分类“三化”处理,鸡山本岛垃圾运费明显减少,卫生死角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各村垃圾减量普遍达到20%以上。如今,这座镶嵌在海上的城市,越发美丽动人,赢得更多人的青睐。

  全面“三化”

  科学打造美好家园

  人们常说,垃圾处理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过不去的坎儿”。但在台州看来,农村生活垃圾只是“放错位的资源”,只要做好资源的有效利用,就能变废为宝。

  一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台州,紧紧围绕“全域景区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垃圾革命。自2014年省里部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试点工作以来,按照“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生物堆肥”的要求,先后建成了326座农村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终端,其中安装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备87台,建成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理房31座,覆盖了全市1959个建制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42.17%,其中仙居县在2016年底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县域全覆盖。

  “其实,在农村生活垃圾中真正是 垃圾 的成分比例很低,其中易腐垃圾约占40%,有机物经腐烂发酵后产生的有机肥,可直接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剩余垃圾通过再次分拣回收,又可减少约60%。”在台州市农办相关负责人的眼中,农村生活垃圾的“三化”处理较之城市,更具天然优势,但也同样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甜蜜小镇”——澄江街道是黄岩蜜橘、东魁杨梅、蔗糖主产区,可腐烂垃圾较多,该街道从去年开始实施农村垃圾分类“二分法”,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并投入50多万元,建成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将可腐烂垃圾制成有机肥还耕于田,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几个月的运行,澄江街道凤洋村村民参与率达80%以上。如今一个个分类垃圾桶间隔着摆放在村子里,专业的清洁员定时定点来清运垃圾,整个街道都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连空气中都漾着果儿的甜香。

  在椒江区大陈镇,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试点工作,购置了3套有机垃圾快速制肥处理设备;在城区的城中村开展了以城区分类模式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至2016年底大陈镇6个行政村和海门街道、白云街道26个城中村已基本建立垃圾分类处理运行工作体系。

  在工贸发达的温岭市泽国镇,则通过强化设施配备,进一步确保垃圾处理的不断档。增设两台2吨生物发酵处理机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能覆盖9个村,收集运送方便且投入成本较低;因生活垃圾中的可腐烂垃圾有季节性,在淡季则可少开一台机器,运维成本随之降低;在机器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机器可以照常运行,最大程度避免垃圾无法处理的状况。

  在临海市,加大清扫保洁的智慧化管理。通过安放GPS智能定位器、车载智能一体机等方式,对保洁人员、车辆进行轨迹管理,科学规划区域线路和排班作业,对环卫人员车辆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考评。

  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在台州掷地有声,有序开展着。

  据统计,2017年台州市各地预算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专项资金2.2亿元,重点用于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理设施、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理设施等的购置与安装。至2017年底,全市各地将购置安装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理设施241座、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理设施78座,以及其他终端处理设施,辐射覆盖全市4000个左右建制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

  垃圾分类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纵览台州,如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共识,当地老百姓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他们热爱这方土地,也积极拥抱新的绿色生活理念,在每一个日常生活生产中践行垃圾分类处理,共同助力美丽乡村的转型升级。

  有道是,最美是吾乡。

  数读

  目前,台州市各地共配备保洁员1.4万多人,平均每村配备3人,基本实现全市建制村保洁员队伍全覆盖,全市各地配备垃圾箱房(包括生态垃圾房)25.5万多个,配备垃圾清扫车、运输车辆1万多辆,保障了农村生活垃圾有效集中收集处理。2017年,全市各地预算用于农村环卫保洁经费3.3亿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4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