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首页>地方频道>金华>文化

斥资40亿还原古村落风貌 东阳卢宅:重现江南大宅门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这是一个村庄,更是一个传奇。

  东阳卢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见证了一个明清士大夫家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江南大村落数百年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的文化史还是建筑史,卢宅都有其应有的地位。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种种原因,这里的不少建筑遭到破坏。

  2011年,东阳决定斥资40亿元用于原址复原古村落卢宅逝去的历史风貌,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经启动。

  在沉寂了数十年后,这座规模庞大的百年老宅,将迎来涅槃重生。

  前世

  一座造了200多年的

  民间“故宫”

  卢宅,以明清古民居为主,规模庞大,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要说这座宅子的故事,首先得说说东阳望族卢氏。近千年前,卢氏祖先自河南范阳迁居浙江,又经过数百年发展,这才成为一个人杰备出的大家族。

  最开始17代单传

  据考证,卢氏祖先由河南范阳迁居浙江天台,后迁至东阳。在东阳义乌交界的地方,居住了300年,但人丁却不太兴旺。最开始的17代,卢氏都是一脉单传。

  在封建社会,人丁不旺,意味着这个家族不太可能兴盛起来。

  正因如此,卢氏族长请人前往各地勘察地形,希望找到一处可以发族的宝地。

  相传为风水师寻到的宝地

  后来,卢氏族长花费巨资从外地请来一位风水先生。此人鹤发童颜,大袍宽袖。一连数天,走走停停,族长跟在后头,大气也不敢出。最后一天,先生来到东阳城东面,凭风而立,手搭凉棚,凝目远眺,猛然间拔下发结上的玉簪,往土里一插,拂袖而去。

  族长立马仔细清理玉簪边上的泥土。说来真神,只见泥土深处有一枚铜钱,玉簪不偏不倚,簪尖恰在铜钱的方孔之中。

  卢氏随后迁居于此,后果然发族。到清末,卢宅发展成为总面积达2250亩的大村落。

  门对笔架山

  卢氏开始经营新村落时,特意将玉簪所在的南北方向定位为中轴线。这处位置,盖了一块四方的巨石。站在石头上,往南可以看见由三座山峰组成的笔架山,刚好“镶嵌”在宅子第一进的大门内。

  按照族规,卢氏子孙若有不听话惹事生非的,长辈往往会罚他站到这块石头上,眺望笔架山。训诫他们必须潜心苦读,博取功名。

  东阳望族

  经过多年经营,卢宅终于初步形成“三峰峙其南,两水环其北,前有蔬圃,后有甫田”的大型村庄。以肃雍堂为中心的住宅建筑群,有着严整的规划设计。从明景泰丙子(1456年)始建,最后到清康熙(1662~1722)年间全部完成,前后历时200多年。

  卢氏一族,历明清两代,一直是东阳的望族,人文香火颇盛。共中过9名进士,29名举人,入选贡生119人。科举场上还出现过卢氏“一跃双龙”、“祖孙父子兄弟科甲”的史迹。解放后至今,村里出了博士20名、硕士10名。

  正因为在江南士族中的显赫地位,卢宅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得以保留,有“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美誉。

  建筑学家洪铁城在他的著作《经典卢宅》中指出,卢宅建筑一共有16个全国之最,其规划是中国建筑史上“最科学、最合理、最完美的范例之一”。

  重生

  政府斥资40亿,东阳大宅门涅槃重生

  卢宅本在古东阳城东,经过数百年的演变,现在,卢宅成了东阳城的市中心。解放后,这座有着辉煌历史的老宅,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

  “1963年,卢宅古建筑占地面积还有500多亩,现在只剩下核心区的84亩了。”东阳市卢宅保护利用管委会主任马景斌说。

  除了人祸,还有天灾。1983年夏天,东阳发生大洪灾,大量民居倒塌。重建时因为缺乏规划,新建的房子基本都是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之后,村民陆续建起新房,对古宅原有风貌破坏巨大。环绕整个村庄的雅溪水,因为污染,成了臭水沟。

  卢宅保护性重建,势在必行。

  重建得到当地居民大力支持

  “保护好利用好卢宅,是消除文物安全隐患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东阳将站在对历史、对子孙负责的高度,花大力气做好这件民心工程,擦亮卢宅这块金字招牌。”东阳市委市政府启动卢宅重建工程后,许多部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正府先后抽调了100多名工作人员,成立了综合协调等五个工作组。

  “由于得到了广大居民的理解,拆迁工作进展迅速。一期360多户、近12万平方米被征收的房屋,即将完成拆除。”东阳市委副书记申屠福华表示,41户回迁户的协议,也在陆续签订中。

  78岁的卢益生老人隔天就要到拆迁现场看看。“用不了多久,这里将会再现只在书上见过的卢宅风貌。”对未来,他充满期待。

  尽可能恢复成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由于重建的需要,大量的历史信息被挖掘出来。

  在重建相关负责人看来,重建不是简单地造房子,而是要根据历史信息,尽可能恢复卢宅明清时期的风貌。“三峰峙其南,两水环其北。”这是最基本的目标。

  基于这个原则,五台堂、五云堂等3个主要厅堂将移址保护。而复原的厅堂,则将全部采用木头结构,用明清的修建方法予以修造。

  道路和溪水,书院和园林等,也将按照家谱记载,按旧的布局原样修复。

  复原部分主要用于拓展文化产业

  “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展示东阳独特的文化魅力。”东阳市委书记徐建华在多个场合表示,恢复卢宅的旧貌的同时,也要激发其潜在的文化产业价值。

  “首先是古民居文物展示基地,再是东阳民俗大观园。”马景斌告诉记者,具有东阳地方特色的婺剧、道情、花鼓等将在这里得到展现,“具有现代特色的茶馆、咖啡厅,以及古玩市场等也将有相应的区块。”

  管委会还希望,将这里打造成文人雅士齐结之地。

  业界纷纷赞成复原计划

  “木雕总厂就建设在卢宅,厂区内原先也有几幢老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建设需要,也被拆掉了,直到现在都觉得很可惜。”原东阳集团董事长马樟云告诉记者,东阳是建筑之乡,也是工艺美术之乡,的确需要卢宅这样的文保单位,“这次政府的大手笔,我是非常赞成的,觉得很及时很必要。”

  同样是从东阳走出来的建筑学家洪铁城,曾出版专著《经典卢宅》。得知卢宅重建,他也是深表赞成。

  “希望尊重原来的空间格局、尺度比例,尽可能复原回步行时代、牛车时代的窄街窄巷。”另外,洪铁城还认为,所有的建筑尽可能不要超过二层,在注重空间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软件的建设,譬如恢复以前的手工业一条街等。

  记者手记

  复原古村就是传承文脉

  似乎,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觉得珍惜。当城里的老建筑拆除得差不多时,才忽然想起,那些曾经寄托了我们无数乡思的老街旧巷,早已经湮灭殆尽。

  东阳城内最著名的不知引来过多少文人骚客的新安街,如今只剩下一个叫桂陂的牌坊。还有已经消失的镇圣巷,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能够说出其名字的来历?在东阳中学,那些老院士使用过的老教室旧书桌,可曾还有踪迹?

  面对东阳老城里林立的高楼,我有时会陷入某种莫名的惶恐,手心冒汗不止。

  窃以为,大多数人的沉默,不是无知,更多的是虚伪的逃避和麻木的迁就。只不过遗憾的是,需要代代传承的一方水土,以及文脉,就此从你我的手掌间悄然滑落。

  幸好,我们还有半个卢宅。幸好,我们终于要投资40亿元复原这个古村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1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