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培育壮大“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打造科创企业集群、加强科技资源招引、提升创新生态浓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积极向新兴工业强市迈进。
企业创新,铸就产业“新脊梁”。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我市不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内生动力,还积极向改革要动能,挖掘政策潜力。推出《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加大企业研发奖补和首次获批高企奖补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研发管理规范化建设,对通过省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行业头部企业在淮安市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区域研发总部。近三年来,共发放科技类奖补资金超4亿元,2024年发放科技企业奖补资金1.58亿元,其中研发奖补资金4479万元,惠及97家企业,获得奖补资金的企业研发出国内首创技术17项、国内领先技术24项、打破行业垄断技术1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2025年,我市着力抓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支持淮阴工学院先行先试,将有利于企业降低创新风险,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平台支撑,催生创新“核裂变”。我市正通过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前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已建有各级科创载体70家,其中众创空间2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科创综合体20家。在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共享方面,我市也积极探索新路径。今年,我市正在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长三角北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目前,全市已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施一站式共享服务管理,平台聚集了淮阴工学院、淮安市产品质量监督综合检验中心、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等签约单位28家,入网设备600多台套,涉及光谱、色谱、电镜、生化分析等12大类,涵盖化工、医药、食品、环境等行业检测服务领域,入网仪器总原值突破2.7亿元。
招商引才,构筑产业“新高地”。印发《淮安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实施细则》,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实施2024年度“淮上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资金3850万元。组建人才专班,分批次动员组织全市各类科研主体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人、省“双创”团队2个;入选国家海外人才项目2人、省“双创”人才3人,实现历史性突破。优化科技项目考核评价机制,赴苏州、深圳举办科技招商活动,新招引高科技项目超420项,科技招商评价体系获全省试点推广。高标准举办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对接“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和国家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增设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南京理工等3场高校专场赛,组织北京、武汉、深圳城市选拔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400项,落地转化项目20项,促成“揭榜挂帅”项目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