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清晨7点半,巢湖市散兵镇佛岭村的田野间已经热闹起来。30亩连片的小米辣种植基地里,一株株辣椒树上挂满了红艳艳的果实,在晨光中格外耀眼。村民们三三两两分布在田间,灵巧的双手在枝叶间翻飞,大大小小的桶里,“红宝石”越堆越高。
党建引领乡村“火辣产业”

眼下,佛岭村的小米辣已经成熟,红彤彤地挂满枝头,开始进入采摘期。“早上5点半就来了哦,摘了有十几斤了。”村民任俊秀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和记者聊着,“前几天我们4点半就来摘,日头晒的时候就回家。按重量算,一斤一块钱,手快的干四五个小时能挣五六十。”戴着帽子的她,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但手上的动作丝毫不停。在她周围,五六名村民正弯腰穿梭于田间,忙着采摘成熟的小米辣。
这片红火的辣椒地,是佛岭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今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要说为啥盯上小米辣,佛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孔德敏掰着手指头给大伙儿盘算好处:小米辣市场稳定、种植难度较低且生长周期短,属于可采收多期的高效产业,村里的种植大户也有相关种植经验。“这是我们从山东引进的优质品种小红小米辣,现在种植面积有30多亩。这种小米辣品相好,具有色素高、辣度高、产量高的特点,经过前期试种,发现也很适合巢湖本地的气候、土壤。”孔德敏随手摘下一颗辣椒向记者展示:“这个品种属于大果形、线条直顺,很受消费者的喜欢。”
“辣”出多重收益的致富经
辣椒种植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郑绍青将自家1.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有650元租金。今年经常来小米辣种植基地干活,前期移栽、施肥一天的工费为100块,现在摘辣椒按斤算,多劳多得。3个多月来光工钱就拿了5000多元。 像郑绍青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佛岭村的土地有2/3是经过合作社流转,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每年可以获得50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孔德敏说,“今年引进小米辣项目后,从4月栽种开始,管护、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工。采摘高峰期时每天能吸收附近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既做到了多途径增收,又学会了小米辣栽培、种植的技能,实现了土地增效与农民增收双赢。

自6月下旬头茬小米辣成熟以来,基地已累计采摘2万多斤,高峰期每天出货1000多斤。正在田里采摘的村民黄招英笑着说:“干了20多天了,摘得多挣得多。村里许多和我一样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在这里干活”。据介绍,到目前为止仅小米辣种植这一个项目,合作社已发放各类务工费用5万多元,参与劳作的村民最多挣了6000多元。
“辣”向未来的乡村振兴路
在距离小米辣种植基地不远处的加工场,记者看到,空地上铺晒着刚采收的辣椒。孔德敏抓起一把正在晾晒的干椒介绍:“除了鲜椒直销巢湖本地市场,我们还尝试进行烘干加工,这样可以延长小米辣的销售周期,提高产品附加值”。在这里,新鲜的小米辣经过烘干加工后进行分拣、装袋,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储存和销售。

2024年,散兵镇佛岭村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土地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长”。当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7.06万元,经营收益61.98万元。如今,这片红火的辣椒地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今年首次种植小米辣,可以说是大丰收,预计小米辣的生长周期将持续到12月份,整体效益应该是比较可观的。”孔德敏信心满满地说,“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探索深加工,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比如做成泡椒、辣椒酱等产品,让小米辣真正成为村里的‘致富椒’。”

记者走时,辣椒地里依旧人影忙碌,红艳艳的果实映照着村民的笑脸——佛岭村的日子正像这小米辣一样,越“辣”越红火。
记者手记
在佛岭村采访,最深的感受是“实”——实实在在的产业、实实在在的收入、实实在在的笑容。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让村民真切感受到“跟着支部干,有钱赚”。从土地流转到辣椒销售,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乡村振兴,正是由这样一个个“火辣”的故事拼成。
合肥在线-合新闻 记者 周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