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省“链”上攻坚,构建新格局勇当“枢纽”

  新春伊始,江苏省延续了去年以来工业经济快速恢复的发展势头,处处洋溢“开年即开工”的火热氛围——工地上热火朝天,春节期间76项省重大工业项目实现不停工;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江苏省机械设备行业的上市公司已达101家;港口内装卸繁忙,1月全省完成货物吞吐量3亿吨,同比增长26.6%……

  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强省之要。过去这一年,江苏省下大力气强链补链延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重要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超全国3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253.4亿美元,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新三样”出口规模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

  “强群固链”,制造强省向更深层次推进

  随着产业分工深化,未来产业的竞争已经转向产业链、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江苏省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省内已从“集群聚链”进入到“强群固链”的新阶段。

  龙头企业是增强产业链控制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去年10月23日召开的全省新型工业化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对100家“省优秀企业”和100名“省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彰显出对“筑峰强链”企业的支持。

  在“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盛虹控股集团以4120亿元营收位列第66位,较去年提高10位。“盛虹将当好产业链‘头马’,发挥‘引领’‘守护’作用,加强上下游合作,形成‘链上伙伴’利益共同体,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选“省优秀企业家”的盛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缪汉根说。在“头马”的领航破浪下,全省已有190家超百亿工业企业,56家苏企入围2023中国制造业500强。

  “头马”探路,“小巨人”们紧随。去年,江苏省新增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通过一家家核心企业的牵引与串联,一条条优势产业链加速形成。

  集聚,同样重塑了产业格局。不少地方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将自身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拓宽拓深发展空间——

  去年,龙头型中成药生产企业康缘药业营收增长超20%,利润增长约30%,仅一款金振口服液,累计销售就达10亿元。连云港市迄今已获批上市1类新药19个,居全国设区市首位,仅去年全市研发药物涉外技术合同输出就超56亿美元,已形成四大药企领跑、百余家药企协同创新的产业集聚格局,昂首奔向千亿级“中华药港”。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着力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等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等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省级融合集群试点。江苏省以集群化推动江苏制造不断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攀升,制造强省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

  一升一降,产业体系向更高效率发展

  春节期间,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和自动驾驶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并没有停工,工地上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确保这个总投资约70亿元的项目一期厂房能在年中如期完工。

  早实施、早见效,今年600项省重大工业项目年内新开工232个,较去年增加63个。其中,1月已开工105个,助力江苏工业冲刺“开门红”。

  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去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2%,在大体量基础上持续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处长马俊表示。

  一边调结构,一边促转型。过去一年,江苏省启动传统产业焕新工程,累计实施焕新项目1209个、总投入919.6亿元,推出传统产业创新产品554件,新增“江苏精品”认证产品(服务)156个,江苏制造快步迈向“江苏智造”“江苏优造”。

  智改数转网联,成为江苏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短短一年,江苏省推动1.8万家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启动改造项目2.3万个,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21家、星级上云企业3984家,新建5G基站5.5万座,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已连续九年全国第一。“江苏已成为业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灯塔标杆。”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评价说。

  既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也着力减污降碳、走绿色低碳之路,在“一升一降”之间,推动产业体系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

  去年,江苏省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省级财政补助6亿元设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新增国家绿色工厂100家、绿色园区13家,数量全国第一;实施工业领域节能技改行动,累计节能306万吨标准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煤电机组深度脱硝改造,年度1.6万余项重点治气工程全部完成。

  融合开放,发展战略向更广空间辐射

  今年1月22日,太仓市代表团远赴德国,为在太仓落户的第500家德企伯曼集团举行授牌仪式。自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以来,太仓市已集聚500家德企扎根发展,前100家德企落地太仓耗时14年,从第400家到第500家则仅历时两年。去年1—11月,太仓引进德资新项目32个,注册外资1.01亿美元。

  江苏作为沿海开放窗口,是我国吸收高质量外资的主战场,去年,我省实际使用外资253.4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15.5%,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优质外资源源不断“一投再投”,正是对江苏产业链条的充分信任和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

  高质量“引进来”,还要高水平“走出去”。江苏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与海外产业链供应链的黏性,江苏制造正强势带动世界制造——

  优势产品出海,驶出价值攀升“新航路”。去年,全省手机、船舶、“新三样”等优势产品出口分别增长69.1%、37.1%、12.3%,合计拉动出口增长3.7个百分点。随着“新三样”等持续“走俏”海外,江苏制造的品牌和技术也日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中欧班列疾驰,铺就“一带一路”新通途。去年9月,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连云港举行,全年江苏省中欧(亚)班列开行2123列,再创新高。过去这一年,江苏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五大计划”,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2906.7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比重超四成。

  自贸试验区“破土”,开辟新兴产业新市场。作为对外开放“试验田”,江苏自贸试验区内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跨界“流动”,一年制定实施38项制度型开放政策举措,加速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花结果”。

  处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和对外开放前沿的江苏,通过强链补链联通内外贸、畅通双循环,将发展战略向更广空间辐射,一个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正在加速形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