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首页>地方频道>湖州>文化

浙江湖州:中小学将城市历史文化“种”进课堂

   怎样通过基于地方文化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拓展类课程建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中小学“菰城文化种校园”项目就是基于这些思考的一个探索。

  菰城者,湖州也。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公元2014年,拥有湖笔文化的诞生地、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祥地、太湖溇港文化、“湖学”兴盛地等一系列美誉的“清丽湖州”跨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构筑起中小学拓展课程资源的巨大宝库。如何将身边的历史“种”进课堂,“种”进学生的心里呢?

  历史课搬进博物馆

  “假如你是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中的某个国君,会如何统一天下?”学生们端坐在鼓凳上,高高举手踊跃回答。这是来自吴兴区八里店镇常路学校的郑春苗老师在博物馆里上历史拓展课的场景。

  如今,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但是在博物馆里上历史课则是在湖州市范围内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教育的全新尝试。郑春苗老师带领同学们以湖州市博物馆“大秦帝国文物特展”为平台,以参观寻宝为活动主线,依托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秦始皇开创统一大业》相关知识,通过对实物资料的分类和解读,逐步勾勒出一个绚丽多彩、有血有肉的大秦帝国。博物馆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展品,缩短了时空距离,让学生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把历史课堂搬进博物馆,一方面引导学科教师学会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人文历史拓展性课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高自身的课程理解力和课程执行力,推动学科教学向课程教育转型;另一方面践行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遗迹“浮上来”,让记载于史籍文献的文化“走出来”,让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活起来”,在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让湖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展现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家乡文化装进微课

  “博物馆里上历史课”这一活动所传达的信息丰富万千,探索如何将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与拓展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就是其中之一。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类课程资源,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更生动,更具吸引力,“微课”无疑是最佳契合点之一。

  “学享吴兴”教师微课征集活动围绕“文化名城 魅力湖州”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全国十大展览精品“吴兴赋——湖州历史与人文陈列”(2.0版),从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核心素养层面上,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部分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全区近百名教师将湖州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打包”融进微课,融进课堂。本次微课征集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湖州市织里镇中学的吴晶晶老师,她的微课是一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拓展微课,这堂微课围绕湖州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特点,运用湖州自然、人文要素,对《历史与社会》国家课程、《人自然社会》地方课程、《太湖娄港》校本课程中历史地理内容进行整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

  名城故事写进日记

  2016年6月吴兴区教育局启动了“名城与我”主题征文活动,引导五至九年级学生通过非虚构写作去发现、记录、认知、感悟“身边的历史”,将名城中的家族变迁、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沿革中的“人与物”、“事与景”融入现代叙事。通过实际采访和资料研究,依据个人或团体、家族或家乡、社区或学校等不同主体的历史,选择不同角度设定写作主题,可以综合多个角度,亦可一个角度,能够严谨、有趣地讲述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对故事涉及的重大历史背景,能够准确表达,直抒心中的感悟,完成自我的名城印象,以此来展现湖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精神风貌。

  一个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烈士纪念园、文化艺术馆、文化遗址、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或者园林等都是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一个城市的特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特殊的生产活动也都可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湖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教育教学资源,但缺乏一定的整合与运用的方法,资源就无法产生聚合作用。“菰城文化种校园”行动为一线教师利用名城资源开展拓展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窗,使理论、思维、意识、方法等课程整合能力,从抽象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具体实例,从概念变成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进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3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