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民生

“大师”滋养绍兴气质文化赢来国际赞誉

    泰戈尔,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文豪;鲁迅,被称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用笔战斗的大家。这两位象征东方文学的最高峰,前天昨天“聚首”绍兴,展开一场又一场“跨时空对话”。

  昨日下午,在一片蒙蒙细雨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迎来了一场以“城市与民众”为主题的特殊茶话会。作为本次跨时空“大师对话”系列特色活动之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何俊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吉特·班纳吉,绍兴作家代表以及在绍印度客商代表等多方人士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就如何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如何让大师对话更好发挥作用等话题各抒己见,碰撞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家一致认为,以河流为文化发源地的中、印文化有差别,但更有相通之处——尽管时代更替、沧海桑田,大师们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等精神依旧在滋养着后人,“仁爱、包容”的精神内核让古城绍兴延续开放、宽厚的姿态,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高地。

  “大师对话”结出丰硕果实“大家下午好。”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吉特·班纳吉一开口便是流利的中文。曾留学中国,又在印度知名大学任教的阿维吉特·班纳吉,对泰戈尔、对中印文化交流有着独到的看法。

  “只有更好地交流,才能促进彼此理解,才能消除误会,增进感情!”阿维吉特·班纳吉说,在印度民众眼里,中国的城市风光,书法、音乐等传统文化都非常有吸引力;而印度同样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民众只有深入广泛交流,才能改变了解彼此的途径,毕竟现在很多人都是通过西方媒体了解对方。

  阿维吉特·班纳吉的看法得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何俊杰的赞同。

  作为回应,何俊杰带来一个好消息,随着这次“鲁迅与泰戈尔——大师对话”文化交流活动的举行,绍兴和泰戈尔故乡——印度加尔各答两座城市的距离正越来越近,今后两地学生的互访、纪念馆交流等都将逐步落地。

  让人振奋的是,随着大师对话活动进行到第三年,绍兴不仅仅正与加尔各答拉近距离。“从此前对话雨果、对话托尔斯泰,到现在对话泰戈尔,‘大师对话’让鲁迅故乡与其他世界文豪故乡连接起来,更通过鲁迅与世界文豪,架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桥梁,开启一扇民间世界文化交流之窗。”何俊杰表示,“大师对话”意义深远。

  记者了解到,“鲁迅与泰戈尔:跨时空对话”作为2016年“大师对话”的重点项目,是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共同参与组织的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该项目以每年举行“大师对话”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拓展,于2014年开始实施,过去两届“大师对话”也均通过博物馆、纪念馆互访等形式引来众多关注,为绍兴赢得国际赞誉。

  新柯桥人发声——柯桥的城市气质和家乡一模一样

  目前,绍兴共有5000余名外籍人士,近2000名为印度人,而其中1300余名印度人选择在柯桥常驻。印度人来了,他们不但在柯桥做面料生意,还开出了印度餐馆、瑜伽馆、超市、按摩店……所有的一切,都是地道的印度味。

  为什么选择这座城市?心安即是归处,异乡就是故乡。或许这就是答案。

  出席这次茶话会的柯桥印度商会会长尼拉杰·帕瓦尼,在柯桥已待了15年。

  “我出生在印度的一座小城市,那也是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地方。柯桥给我的感觉,和自己的故乡一模一样。”或许正是这种城市气质,让他爱上柯桥,继而愿为这座城市奉献所有。

  2013年,一位在柯桥的印度男子急需输血,76名中国人捋起了袖子。两年后,中国小女孩佳佳患白血病急需血小板,尼拉杰·帕瓦尼得知消息后,为她发起了献血倡议。100多名在绍兴工作的印度人积极响应,随后他又为佳佳在印度人中筹集到16余万元的善款。因为这些善举,浙江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尼拉杰·帕瓦尼成为“最美浙江人——2015年度浙江骄傲”人选。在答谢致辞时,尼拉杰·帕瓦尼说:“我的眼里没有中国人、印度人,只有孩子。”

  尼拉杰·帕瓦尼的个体感受,从某一方面来说,正触及到了本次茶话会主题——城市与民众的精神内核。绍兴市作家代表郑休白女士认为,绍兴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机智、忍受、包容等精神早已融入绍兴民众的血液。中、印两国文明都以河流为起源地,有不同但更有相通之处,大师们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依然在延续,在滋养着后人。

  或许正因为此,几千个“尼拉杰”才会到绍兴来追梦,到柯桥来创业。

  几年前,一位印度小伙子甚至应聘绍兴招商局干部。问及原因,小伙子的回答也是——“走过很多城市,只有绍兴给我仁爱、宽容的感受,这就是我的精神家园。”这正是印度母体文化带给他的终生感受。

  专家建言——充分利用绍兴的文人、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而文化交流,恰恰是打破种族桎梏,增进了解、收获不同思想的启发,谋求共识的方式。绍兴这座城市发起的“大师对话”,正是在寻索这样的意义所在。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周一农教授说,绍兴开展的“大师对话”是非常好的“文化走出去”尝试,从大师亲友为接入点,继而在精英人群中落地、扩散,起到了很好的文化融入效应。另外,也是一条新路径,对中国、绍兴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引领效应。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阿维吉特·班纳吉认为,中印文化交流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局限于文学家、大学等之间,以绍兴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更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让学生、民众等更多群体参与到交流活动中。

  是啊,一切活动,归根到底,还在人。如何让绍兴这座城市更好走出去?让更多民众参与?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学博士张晓明曾有多年的留美经历,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座谈会。

  那么多年过去了,提起自己当年看电影“流浪者之歌”,他依旧非常激动,甚至在现场哼起了电影主题曲,与其年纪相仿的人士也随之打拍子应和。这场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认识到,这大概就是文化的魅力,经久不衰、深入骨髓,对人影响深刻。

  怎么才能让更多人去接纳文化滋养呢?张晓明分享了自己在美国时的经历,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参加篝火晚会,大家翻译诗歌、朗诵,整个过程美妙无比。

  现在的年轻人专注力比较差,音乐、画作、诗歌之类的艺术形式可以结合在一起,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让年轻人关注、欣赏,继而接受文化的熏陶。另外,张晓明建议年轻人还可以多参与尝试翻译文化作品。

  周一农的建议是,绍兴有丰富的名人资源,今后可从鲁迅扩散到蔡元培、竺可桢等其他名人,也可以从文学扩散到越剧等艺术形式,还可以尝试文化扩散,像饮食文化也完全可以大做文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