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社会

教材写着绍兴莲花落又称"瞎子戏" 错!绍兴词调才称"瞎子戏"

   “全省小学五年级教材《人·自然·社会》,有关‘绍兴莲花落’一文中,称莲花落是‘瞎子戏’,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教材应该是十分严谨的,编审部门在编写教材时应该请教一下相关专家学者,免得以讹传讹。”近日,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绍兴莲花落协会理事韩会稽对记者说,希望编审部门能够更正这一不准确的表述。

  “《人·自然·社会》是2014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著,作为全省小学五年级的正式教材使用。”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综合实践研训员郑国祥老师说。

  记者看到,这本教材内容包括“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五大主题,共有28课。“绍兴莲花落”编在第13课,文中第一段写道:莲花落,也称“莲花乐”“莲花闹”,当地称“瞎子戏”,原是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形式。在第二部分“老戏绽放异彩”的内容中写道:莲花落的“年纪”可大了,它始于宋元时期,成形于明代,清光绪年间开始盛行。

  绍兴莲花落真的又称“瞎子戏”?

  “把绍兴莲花落称为‘瞎子戏’,这肯定是错的!”绍兴文理学院兼职教授、绍兴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汪嘉宝说,绍兴莲花落也没有“要过饭”,所谓“原是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形式”也不准确。

  “在绍兴,所谓的‘瞎子戏’,指的是绍兴词调,又名花调,俗称话词。”汪嘉宝说,绍兴词调是由盲艺人演唱的传统曲艺曲种。宋代和明代的资料中均有关于绍兴“盲翁作场”唱曲艺、“村瞎子……弹唱词话”的记载。但是,绍兴词调和绍兴莲花落是完全不同的曲种。

  江西省新干县也有莲花落,当地称“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曲艺,在庐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江西莲花落与绍兴莲花落是不一样的。

  绍兴莲花落始于宋元时期?

  “教材中写着绍兴莲花落始于宋元时期,这一说法也不准确,绍兴莲花落是从落地唱书衍变而来,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至今也就是100多年的历史。”汪嘉宝说。

  “最初的绍兴莲花落说唱者大都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汪嘉宝说,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在2008年绍兴莲花落百年庆典上,莲花落研究者认为绍兴莲花落于1908年正式形成,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地域在绍兴、杭州、宁波及周边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单就莲花落这一曲种而言,并非绍兴独有,它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又作“莲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宋代始在民间流传。

  两处不准确的表述要更正

  柯桥区阮社小学和越城区富盛镇中心小学是绍兴莲花落的非遗传承基地,这两所学校均有绍兴莲花落的校本教材。

  阮社小学的校本教材《莲花落》,汪嘉宝是编写总顾问。文中在“追溯绍兴莲花落的历史文化”中写道:“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它是一种说唱艺术,因演唱中有‘哩哩莲花落’之类帮唱过门,故名为‘莲花乐’再变为‘莲花落’”。

  富盛镇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我爱莲花落》,由省曲协主席翁仁康担任编写指导委员会主任。校本专题“历史与现状”中写道:“绍兴莲花落自1908年正式形成……初起之时,艺人们沿街卖唱,独歌清唱,与唐代‘散花落’衍变而来的‘哈哈莲花落’相近,属于大概念‘莲花落’。后为了表示区别,才加上地域名,得名‘绍兴莲花落’。”

  这几本校本教材中,均没有绍兴莲花落又称“瞎子戏”的说法,而且产生年代都确定在清光绪年间。

  “教材应当是十分严谨的,不能有任何错误,否则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容易以讹传讹。”阮社小学副校长陈铁汉说,绍兴莲花落入选小学教科书,让小学生们了解绍兴地方曲艺,是十分必要的,对地方曲艺的传承和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教材内容不准确,造成的影响也是难以想象的,必须加以更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8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