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要闻

“阳澄湖1号”通过“国考”

日前,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印发通知,对2024年拟审定通过的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等23个水产新品种予以公示。9月10日公示期结束,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正式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国考”。

等拿到国家级审定书后,将有助于这个大闸蟹新品种实现大面积全国推广,让更多的食客享用到这份来自江南水乡的美味。

阳澄湖大闸蟹是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于2020年被授予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05年获批全国第一个活体地理标志。为了让大闸蟹的品质不断提升,适养区域更为广阔,2017年,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阳澄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同开展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新品选育工作。

昨天(9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相城区阳澄湖镇,“阳澄湖1号”扣蟹培育基地就位于这里。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科技工作者正对最后一次蜕壳的大闸蟹进行体态、体重测量,“我们培育‘阳澄湖1号’,就是希望它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区域进行繁殖、推广。”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今年苏州地区相对多的高温、干旱天气,对于部分大闸蟹影响比较大,但是目前来看,对于“阳澄湖1号”影响相对较小。

“‘生南为橘,生北为枳’,其实大闸蟹也一样。”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键解释说,大闸蟹的学名为中华绒螯蟹,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周边,此外闽江、珠江流域也有分布,“但是唯独阳澄湖的大闸蟹最好吃,我们希望通过新品种来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水系都能养殖好吃的大闸蟹。”

据了解,大闸蟹是一种在河口咸淡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长的洄游性甲壳动物,每年12月份,基地便筛选优质父本、母本大闸蟹,运送到江苏如东的选育基地,亲蟹交配后,取出雄蟹,培育抱卵蟹。之后,雌蟹挂笼排幼后,采用鲜、活生物饵料投喂,培育至5月上旬。“大闸蟹的生物特性是其‘洄游性’,我们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淡水池淡化,再送回阳澄湖‘娘家’。”王键说。

大闸蟹的生长、销售周期为两年,因此培育、选育工作时间跨度超过十年,“此前我们有研发基础,之后2017年正式启动‘阳澄湖1号’项目,总计通过五代、十年的研发,最终得到了国家级认证。”说起这“十年磨一蟹”,王键和同事们满心欣慰,“总体上得到了预期效果,无论是产量,还是抗病性,以及多元化套养都比此前的品种得到大幅提升。”

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同样密度的养殖条件下,新品种“阳澄湖1号”其“四两母蟹、半斤公蟹”规格的出产率达到了50%,产量较此前增加了30%。“这不仅仅是产量增加,大规格的大闸蟹售价也高,大大增加了我们养殖户的收益。”在高标准养殖池塘,“阳澄湖1号”能够与罗氏虾、青虾、鲈鱼进行混养,融合度较好,同等池塘的面积,出产率更佳;此外,其抗病性也比其他大闸蟹品种增强,“能够减少药物使用,实现绿色生态养殖。”

口感方面,“阳澄湖1号”肉质更鲜甜紧实,蟹黄蟹膏饱满肥美。“我们边研发边推广,目前阳澄湖区域养殖户超过一半都使用新品种;此外,湖北、山东、湖南等地养殖户也都来购买该品种。”王键说,目前根据阳澄湖地区“863”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经验,每亩投放扣蟹800只,回捕成蟹600只,亩均产值能达到3万元,实现“生态、质量、效益”三提升,“该技术包括标准化池塘改造、水草种植、螺蛳投放、高密度微孔增氧、饲料精准投喂、微生态调控等要点,养殖的商品蟹不仅规格大、品质优、效益高,而且还能实现节能减排,实现养殖尾水零污染排放,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