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社会

“文艺青年”26年前梦留万林村

htting1312175

赵志安(后排右一)和他的同学

       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徐其崇)  过去的宿城区王官集镇万林村,是黄河故道南岸一个曾经风沙漫天杂草丛生的地方,万林是个为治风沙广植杂木而得名的地方,那里也是留下今年48岁的赵志安青春印记的地方。这是赵志安和他的同学拍摄于1987年5月的黑白照,也是他们编辑刊印《无名》校报的主要阵容。说起这张拍摄于26年前的老照片,赵志安真是思绪万千……

     万林是个很美的地方 

      在赵志安的记忆中,万林的春天花香迷人,槐花如穗,洁白似玉,春风拂过,若风铃在枝叶间摇醒淡淡的清馨。男同学攀高采撷,或送心仪女生,或置饭盒与米同蒸,那饭香真是难以描述。记得有一次,一位女同学竟吃出了眼泪,说想起母亲做的槐花饭。

       夏日繁阴,碧绿清凉,枝上蝉鸣鸟啼,悦耳而不觉烦躁。秋来,果香诱人,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子挂满枝头,悦目赏心,令人垂涎,调皮的男生会趁着夜色潜入果园尝鲜。被逮着时,场主一般不会责骂,反而教同学认哪种果子熟透,哪种果子更香更甜更脆。冬日的雪花,让大家真切地感受了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

       上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兴起,许多乡镇的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校。赵志安差3分没考上普高。当时的埠子中学初中部教导主任托人带个话,让赵志安去找他,这位教导主任想让赵志安补习再考。然而天意弄人,赵志安去了3次都未找到教导主任。眼看开学多日,在1984年9月10日这一天,赵志安带着遗憾,从宿城区埠子老家背着行囊,来到位于现在宿城区王官集镇万林村的原宿迁园艺技校报到。

      同学一起编办《无名》校报 

      技校的学习生活深深地印在赵志安的脑海里。他说当时学校除了有一个晴天可以玩玩的泥土地篮球场,还有单双杠以及一个水泥面的乒乓球台外,没有其它体育设施,课外读物几乎一本没有。赵志安喜欢文学,他带到学校的琼瑶系列言情小说,金庸、梁羽生的系列武侠小说和《散文》、《诗刊》等杂志,成了同学们的抢手货。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高一下半学期,赵志安向两位志同道合的“文艺青年”提出办校报的想法。得到支持后,他又向班主任和校教导主任汇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下,《无名》校报开始征稿、刊印。

       赵志安回忆说,当时教导主任只同意借油印机给他们用,其它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时候,60克书写纸一毛钱一张,120克书写纸两毛五一张,刻字的蜡纸大概一元左右一张。因为60克书写纸油印的效果很差,只能用120克书写纸才能将就。第一期《无名》校报印了8开30份(那种油印机只能印8开的),总共花了三块五毛钱。而在1985年,这笔开支足够赵志安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那时候虽已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但是物质和经济水平依然很差,万元户就是当时最富有的人,哪个村出了万元户,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这张照片中坐在前排的3位都是《无名》校报的编辑,脚上穿的都是清一色母亲手工制作的松紧口布鞋。照片上穿西装打领带的赵志安,当时一身行头也不足30元。

     岁月难泯对同窗的思念 

      赵志安不会忘记,那件西装是找裁缝做的,连手费工在内22元;衬衫5元一件。1987年5月毕业在即,为了拍这张合影照,这根领带他是找邻居借的。赵志安说,他和后排戴眼镜的王新同学脚上都是解放鞋。王同学的毛笔字很好,《无名》校报报名就是他题写的,他同时负责《无名》校报审稿、定稿工作。负责刻字的宿城区龙河镇双蔡圩的蔡敦科当时因故没有参与合影,这成了《无名》校报编辑部全体成员的一大遗憾。

      赵志安说,《无名》校报在出到18期的时候,也就是在他还有两个月就毕业的时候,85届的4位师弟加入,也就是照片中坐着的3位和后排中间的那位。

       时间抹杀不掉的似乎只有或浓或淡的思念。分别快30年了,大家都还好吗!赵志安很想通过老照片找到这些曾经一起办《无名》校报的同学们,他多么想叙一叙青涩的学生时代,聊一聊分手后各奔东西现已人到中年的生活,说一说大家还在坚持曾经的喜爱吗?“无非是多一点经历,使老之来临时的回忆不至于单调。”赵志安说,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滋味。《无名》校报虽早已湮灭,但他至今记得发表在《无名》校报上的一首四行短诗《难控三月》:立于三月鼎沸的晨光,不萌的是灵魂遗弃的骸骨,良莠生发,都有各自的理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8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