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锚定“1到100”,这所研究院探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原标题:锚定“1到100”,这所研究院探路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孕妇戴上智能贴片,能24小时不间断倾听胎儿心率;“一键助针植入”的半植入式器件,能实时监测人体血糖……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一系列前沿的“黑科技”展示,令人眼前一亮。

  “一些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应用,快的只用了几个月,在以前几乎不可能做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长三角研究院灵活完善的体制机制,许多科技成果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化。

  2003年,浙江省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的新型创新载体——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正式成立。20多年来,该院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以自收自支、市场化运营探索形成省校合作的有效模式,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产学研试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

  “一头扎根创新,一头直面市场,我们是这两个环节之间的一座桥梁和一支‘快速响应部队’。”长三角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向东说,为了有效链接资源,长三角研究院利用自身优势,从清华大学成建制引入科技资源,陆续在浙江建设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柔性电子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等模式动物研究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

  一次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就能让一家传统制造企业迈向智能智造,这样的案例在长三角研究院并不鲜见。

  在长三角研究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里,一张能够监测使用者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的智能床就是一个典型。彼时,麒盛科技正在开发一款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床,但苦于企业研发实力有限,一直进展不顺。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长三角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与麒盛科技深度合作,并共同成立数据服务公司,建立科技研发团队,联合开发智能传感器技术,推出了智能床、健康睡眠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长三角研究院总结出一种包含“政产学研金介用”多种转化要素在内的北斗七星模式,构建起一套从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到产品规模化生产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开辟出一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

  多年来,长三角研究院坚持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较快实现了从“借力生存”到“自我造血”的创新机制迭代。

  “以‘揭榜挂帅’项目攻关、共建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回答好‘企业家之问’。”杨向东说,通过实施“十百千”企业创新服务工程——与10家以上大型央企、100家以上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为10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长三角研究院实现了自收自支、可持续创新。

  “如今,我们与清华大学专注于‘0到1’的基础研究形成错位互补发展,长三角研究院聚焦‘1到10’的应用型科研,并积极与企业合作,将科技成果打造为符合售卖需要的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完成从‘10到100’的商业变现过程。”杨向东说。

  截至目前,长三角研究院已累计在浙江各地招引落地项目2089个。在杨向东看来,长三角研究院用实践证明,突破省校合作可能存在的“两张皮、爱扯皮”怪圈,必须真正激发合作各方的内生动力,推动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金融与中介机构等充分参与协同配合,形成良性滋养的创新生态。

  放眼未来,杨向东表示,长三角研究院将进一步把握创新规律,凝聚各方创新要素,探索新型举国体制,面向产业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早日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