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鸡鸣山下,打开一座“殷商档案库”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在安阳正式开馆。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殷墟考古发掘和甲骨文研究上,江苏占有着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的殷墟甲骨127坑室内发掘在江苏进行,一大批江苏学人为中国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这座“殷商档案库”在南京发掘清理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上重伤寒,他命家人到北京宣武门外鹤年堂抓药。药抓回来,王懿荣惊奇地注意到,一味叫龙骨的药里,几片大拇指般的骨头上有类似篆籀的刻画。循着这个线索,身为金石学家的王懿荣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殷商甲骨文。

  “根据2022年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提供的数据,截至当时,考古工作者已发现甲骨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长陈爱民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发现,分别是殷墟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小屯YH127坑、具有明确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坑、史料价值独特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其中,YH127坑就是在江苏南京进行室内发掘的。

  阳春三月,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寺路,樱花还没完全开放,但已迎来如织游人。鸡鸣山下,矗立着一组近现代建筑群,这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旧址所在地。其中的一栋大楼,是当时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这栋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大楼侧面,悬挂着的说明标牌显示,此处是“殷墟甲骨127坑室内发掘整理旧址”。

  由于年代久远,到20世纪初,参加过YH127坑室内发掘的亲历者已所剩无几。1999年,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第二任会长徐自学在台湾采访了当年的发掘者之一石璋如先生,撰写《南京与甲骨文》一文,为后人留下了YH127坑室内发掘的宝贵资料。

  YH127坑发现于“史语所”第十三次殷墟发掘中,发现地点是安阳小屯村北的张家七亩地中,时间是1936年6月12日。YH127是发掘遗址的标号,Y代表殷墟,H代表灰坑。那天下午,考古工作者在第127个灰坑的东北壁发现了一小片字甲,越往下发掘,字甲越多,初步发现760片。天色已晚,要现场清理完已不可能。专家们决定,整体提取该坑龟甲,运回南京“史语所”,进行室内发掘。

  石璋如回忆,历经四个昼夜艰苦工作,大家才将YH127坑装入一个定制的大木箱中,随即运送到安阳火车站,经陇海线、津浦线,于1936年7月12日辗转运抵位于鸡鸣山下的“史语所”。

  董作宾、梁思永、胡厚宣等甲骨学研究的泰斗人物主持了室内发掘工作。经过三个月清理,YH127坑中出土了17096片甲骨,这一数字令人惊叹。要知道,“史语所”先后组织了15次殷墟考古,发现的甲骨总数是24918片,YH127坑占到总数的68.8%。放眼百年殷商甲骨发现史,YH127坑的室内发掘,是历次考古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

  YH127坑的学术价值也得到了甲骨学界的高度肯定。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刘一曼研究员说,该坑发现的17096片甲骨中,除8片牛骨,其余都是龟甲,结合过去的发现,可推断出殷商卜甲与卜骨是分处埋放;此坑出土的完整刻辞卜甲数量多,达300版,其中有一块产地为马来半岛的大龟甲(武丁大龟)长达44厘米,宽35厘米,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块卜甲;YH此坑中发现了一些改制的背甲,可推知殷人可能将甲骨穿成册;此坑中发现了用墨或朱书写的文字,可以推断殷代已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

  YH127坑甲骨刻辞的内容极其广泛,上至天文星象,下至人间杂事无所不包,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评价,YH127坑不仅出土甲骨数量极多,而且现象复杂,内容丰富,把甲骨学研究的“发展时期”(1928—1949)推向高峰,为甲骨学研究的“继续发展时期”(1949年至今)奠定坚实基础。在甲骨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将YH127坑称为“殷商王朝的档案库”。近90年以来,对此坑的研究始终在持续,并不断涌现更多更新的学术成果。

  甲骨文最早研究者是淮安人

  “如果说王懿荣是甲骨文最早的发现者,那么江苏人刘鹗就是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陈爱民说,原籍丹徒、寄籍淮安的刘鹗,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清末小说家,但他在甲骨文方面的成就同样不容忽视。

  石璋如先生此前曾回忆,王懿荣发现殷商甲骨时,刘鹗正住在王家,“若王懿荣不害那场病,不会买龟甲煎药,刘鹗若不看龟甲,也不会发现其上有文字……恰巧王、刘都是金石学家,机缘巧合,甲骨文才被发现。”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出的《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将刘鹗称为“我国从事甲骨文研究第一人”。王懿荣去世后,后人将其收集的甲骨全部转售给刘鹗。刘鹗又派人到各地重金搜购,得甲骨5000多片。1903年,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铁云藏龟》。自序中,刘鹗明确指出甲骨文是先人占卜礼问的记录。

  甲骨学研究领域有“甲骨四堂”之说,分别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四位甲骨学研究大家。其中,淮安人罗振玉是公认的甲骨学奠基者,被列为“四堂”之首。

  《江苏地方文化史·淮安卷》介绍,罗振玉最初在老乡刘鹗处看到甲骨文,从而产生兴趣,先后搜集甲骨三万余片。他在甲骨文领域著有《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续编》《殷墟书契考释》等著作。他释读了571个字,且大都正确。罗振玉还准确指出,卜辞是殷商王室遗物,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起源,而甲骨出土地小屯也就是殷墟遗址,正是殷商国都。此外,罗振玉还是把甲骨文融入中国书法的第一人,培养了商承祚、柯昌济、关葆谦、容庚、董作宾等一批甲骨文学者。

  100多年来,对于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书法创作作出杰出贡献的江苏名人还有很多。陈爱民介绍,清末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很早就认识到甲骨文在书法史上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弟子、南京大学前辈学者胡小石教授研究过甲骨卜辞布局问题;出生于南京的著名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著有《殷虚卜辞综述》。此外,黄侃、王伯沆、叶玉森、游寿、杨仲子、傅抱石、钱松嵒、沙曼翁等前辈学者、书画家都在甲骨文研究、甲骨文书法创作、甲骨文篆刻等领域成就斐然。

  1995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江苏省甲骨文学会,30年时间里进行各种甲骨文研究、创作、宣传活动,举办多场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研讨会。目前,该学会拥有500多名会员,甲骨文研究和书法创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南博的这件甲骨,询问“妇好分娩”

  去年底,为庆祝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特展开幕,一批珍贵的殷商甲骨亮相,其时代从武丁时期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内容涵盖祭祀、天象、征伐、王事等,历经三千多年风霜,这批甲骨文依然结构匀整、线条遒劲、字迹清晰。

  记者了解到,南博是我国11家收藏殷商甲骨的单位之一,拥有将近3000片甲骨,其主要来源,首先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收藏的甲骨2369件;其次为胡小石先生1962年捐赠的共300件;第三批来源为曾经由刘鹗、罗振玉收藏的甲骨90件等。

  明义士1910年来到中国传教。1914年,他被调往河南彰德府(今安阳)担任教会学校老师。此时,安阳出土的甲骨已有较高知名度,明义士供职的教会距离小屯不远。拥有天时地利的条件,他产生了收藏甲骨的想法。他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在安阳农村搜集甲骨。多年后,他写过一首七言诗回忆这段经历:“柳树出芽骑白马,白马走时顺洹河。拾破陶器寻先古,小孩引到出古处。”10余年间,明义士搜集的甲骨达到5万片之多,成为当时最大的甲骨收藏家。他对甲骨文有深入研究,出版了《殷墟卜辞》《殷墟卜辞后编》等著作,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西方学者第一人”。

  抗战爆发后,明义士返回加拿大,他收藏的一部分甲骨由加拿大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朗宁保管。1951年朗宁回国后,在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帮助下,这批甲骨转交给南博收藏,经清点发现,这2300多片甲骨正是明义士写作《殷墟卜辞》时引用的那批甲骨实物。

  南博所藏的这批甲骨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今人管窥商代文明的可靠资料。通过这些文字,后人可以了解商代王族谱系、王位继承、战争、饮食宴飨、丧葬祭祀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比如,一片牛的肩胛骨上刻有四行十四字,记录了武丁时候一次占卜。武丁的妻子妇好怀孕后,王室进行占卜,问“妇好娩”是否“嘉”(好)。在《甲骨文合集》中,关于妇好分娩,共收录三条卜辞,其中一次生子,两次生女。三次分娩后的记录显示,生男孩就是“嘉”(好),生女孩就是“不嘉”(不好)。可见,重男轻女的观念早在殷商时就已普遍存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