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文化

50后、60后、70后、80后:我们记忆里的童年游戏

   编者按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朗朗上口的跳皮筋歌谣曾是专属于父辈们的童年回忆。在父辈们的童年,陪伴着他们的是跳皮筋、滚铁环、扔沙包……这些“经典”的传统游戏。如今物质生活极为丰富,可现在的孩子反而找不到父辈小时候的那种快乐感了。一边是渐行渐远的传统游戏,一边是层出不穷的电脑游戏。在传统游戏的没落中,孩子们的体质也逐年下降。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本报选取了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市民,重现他们童年玩过的游戏,找出他们脑海中的快乐记忆,希冀传统游戏能够重新焕发生机,让更多的孩子重温父辈们童年的快乐。 

     50后 
    男孩子最爱“捣拐”
    □ 杨济泽  徐帆

  “在我小时候,男孩子们最常玩的就是‘捣拐’。”家住连云区院前社区的王义春回忆起小时候的游戏,嘴角不自觉地上翘成半月形,青春的光彩,似乎又重新回到了他那张被岁月刻满了年轮的脸庞上。

  “我出生的时候,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孩子们闲暇时就会聚在一起玩‘捣拐’。我家周边和我一般大的孩子特别多,大家分成两队,找块草地,随着临时充当裁判的小伙伴一声令下,比拼就开始了。”今年63岁的王义春说,所谓的“捣拐”,就是每个人将一条腿抱在腰间,单凭一只脚蹦跳,用抱起来的那条腿与对方互相撞击,谁先松开脚或者倒地就算谁输了。“说起来简单,真正玩起来那可是要考验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的。先要选一个威信高的队长来安排战术,然后还要分出主力队员和辅助的队员,单打独斗不听指挥的,那绝对要吃亏。安排好后,要在下场的第一时间分析出对方队伍里谁最弱、谁最强,分别用一对一和车轮战应对。像我们7个人一队的,每玩一次都要花上十几分钟,遇到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比拼半个多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因为我年龄稍大,所以每次玩这个我都是队长,率领一队人‘冲锋陷阵’,尤其是当小伙伴们用充满信任的眼神看着我时,责任感、自豪感油然而生。”王义春告诉笔者,虽然那时的女孩子爱玩老鹰捉小鸡、跳方格、捉迷藏之类的游戏,但大多数男孩子最喜欢的还是“捣拐”。当年小伙伴们一起“捣拐”,不仅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更是友谊建立的基石。一群孩子在一起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感情。  

    链接

  捣拐,又称撞拐,北方多地称之为斗拐,南方多称之为斗鸡。据考证,捣拐起源于5000年前,来自于一种假面具舞蹈———蚩尤戏,最早在河北涿鹿一带流行。后来经过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摔跤类似的角力游戏。 

    60后   滚铁环是流行游戏

    □ 武娜   周音红

  昨天中午,家住新浦区振东社区的张文宏吃完午饭后,又一次将他的老玩具“铁环”拿了出来,轻轻擦去上面的浮尘,用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摩挲着。这个通体泛着铁锈色光泽的铁环,给张文宏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而这个承载着张文宏童年记忆的铁环,也被他一直珍藏至今。

  “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就是‘滚铁环’了。”张文宏回忆说,那时候每家都比较贫困,谁家能托人用钢筋焊一只铁环,一定会引来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由于滚铁环是同龄人最新潮的游戏,很多孩子上学时,都是从出家门开始便一路滚着铁环进学校,“在路上互相碰见了,个个还比赛呢。”说起滚铁环比赛,张文宏特别兴奋。 他记得一次在上学路上碰见几个同学,大家决定谁先到学校而且铁环中途不倒就算赢,输的人则要给赢的人背一天书包。正当张文宏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他看见身旁有一名面带羡慕的小伙伴一直跟着他,原来这名小伙伴家境特别困难,家里没有人给他做铁环,他特别希望能玩一次铁环,张文宏毫不犹豫地就将铁环借给了这个孩子玩,尽管张文宏因此输掉比赛,但是他和这个孩子成了好朋友,赢得了珍贵的友谊。

  在张文宏的印象中,童年时代的男生女生体质都很好,因此耗费体力较大的滚铁环游戏,成了少数不分性别的流行游戏之一,无论是上学、放学路上,还是课间活动时,到处都能看到同学们比赛滚铁环的热闹场景。

  “那时候,同学们都非常团结,尤其在玩滚铁环游戏中,互助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回忆起当初的游戏场景,张文宏十分感慨。 

    链接

  滚铁环就是用扁铁或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或是直接找一个桶箍,另用钢筋做一支有弯钩的把手就行。操作时,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  

    70后   游戏项目丰富多彩

    □ 李德锐   薛玉平  章莹莹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童年没有现在的各种高档玩具,但那时的游戏项目特别多。一块普通的木头经过刀削、打磨,就成了陀螺;一块丢弃的布头经针线缝制就是沙包;树枝在手里能变成精美的弹弓……我们女生爱玩的游戏有‘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和翻花绳等,男生们最爱玩弹玻璃球、摔泥巴、打弹弓、折纸飞机……这些看似简单、廉价的传统游戏,却让我们度过了快乐而幸福的童年时光。”“70后”的李红说起童年时的游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李红说,上小学时,女生们都爱玩“跳房子”,有些地方叫“跳格”,算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子就“搞定”了。每天放学的路上,随便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八个或十个小方格,小伙伴们手拿一块石子或沙包,往小方格“房内”扔石子时,必须站到线外,如果扔的石子压住“房”内的线就算输了。接着,其他小伙伴再扔,扔准了,屈起一条腿,再用另一条腿跳。一个房一个房地转一圈,然后,再继续扔、再跳……

  “玩累了‘跳房子’的小伙伴们,还可以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翻花绳。”李红回忆说,“我那时翻花绳都着迷了,一口气能翻十几种花样,不重复。”李红感慨道:“我怀念儿时的单纯,童年模糊而天真的记忆,让我们淡淡的愁绪随着日历纸一页页被撕去,随着‘跳房子’回到那个无欲无求的时代……” 

    链接

  跳房子,是用一只沙包或者一块瓦片石块作为游戏的辅助物,先把沙包扔到指定的地点,然后蹦蹦跳跳把沙包拾回来便大功告成。跳房子有几十种玩法,如六格房、十格房、宽大房、圆顶房、大树房、飞机房、圆房、梅花房等。它的精粹乃在于跳跃,保持身体平衡和弹跳能力。运动量虽不算大,却锻炼平衡技巧。  

    80后    一根皮筋带来无穷乐
    □ 袁春梅  李肖娜  邵沛源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我在地上看北京……”家住新浦区新潮社区的刘洁出生于1980年,说起这些熟悉的歌谣,感觉仍旧亲切。

  在刘洁的童年时代,不管是校园里、街巷边、家门口,都能看到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绳子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双腿上下左右跳动、双臂顺势摆动的同时,唱着朗朗上口的歌谣,感受音韵和律动的魅力。

  “上小学时,下课或是放学后,大家就不约而同地聚到一块空地上,通过手心手背的方式分两队,然后再推选两个高手做头儿,带领两队比赛。”刘洁至今还记得“点、迈、挑、绕、掏、摆、勾、压、踩、踢、甩”等跳皮筋的主要技巧。

  刘洁告诉笔者,那时每个女孩都想有一条自己的皮筋,这样的话,不仅玩的时候可以召集人手,还可以作为领头者。

  虽说只是一个游戏,但刘洁一直认为,这个游戏,教会了他们这一代孩子很多东西。从游戏角度讲,跳皮筋要胆大心细,身心协调,才可以玩得好;从锻炼角度讲,它的活动量较大,起到了良好的锻炼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大家协同合作,同甘共苦,在欢笑中让彼此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厚。

  在刘洁的心中,那根跳跃玩耍的皮筋一直留藏在记忆的深处,与之相伴的还有吹肥皂泡、跳格子、滚铁环、踢毽子、砸沙包。而“80后”的男生们,玩得比较多的则是弹弓、陀螺、溜溜球、玻璃弹子等。  

    链接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自编的歌谣。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碰皮筋。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40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