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文化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宿城?宿城地貌与其相似

策划 时政新闻部 记者 宋杰 通讯员 刘阳





  东晋的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而恬淡的《桃花源记》中,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称羡。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也有人反复证明桃花源有原型,还有人认为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桃花源是文学的塑造,而不少国内和港城的学者,包括历代名人都支持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就是连云港的宿城,只不过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文史界支持桃花源在宿城






  陶渊明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对文中的桃花源究竟在什么地方的问题非常关注。

  其实文史界一直主张连云港的宿城就是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只不过这一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明确记载,陶渊明确实随军来过高公岛(时属宿城),并且宿城的景色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道光皇帝在听完宿城名胜后说:“此境与桃花源何异?”

  清末两江总督陶澍是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他在法起寺旁建起了陶公祠,其录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在。

  也有本地学者按照陶渊明的描述,或按图索骥,或实地考证,古往今来,人们寻找桃花源的脚步从未停止。  

     陶渊明到过宿城有史可查



  陶渊明以宿城为背景,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其认定要点是陶渊明著名的《饮酒诗》里唱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隅海”。

  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时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

  据考证:公元401年,由孙恩率领的我国第一支海上义军转战至郁洲,即今云台山。在高公岛击败了驻守将领高雅之。朝廷派刘牢之率兵攻打孙恩,而这时的陶渊明正给刘牢之当镇军参军。正是此时,陶渊明在宿城住过一段时间。

  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叹。

  苏东坡也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模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我昔等朐山(今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宿城有个陶公祠

  陶澍,清朝安化县人,自称桃花渔者,也称陶渊明后人,曾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专著《陶渊明集辑注》、《陶氏世谱》,专论《靖节先生为镇军建威参军辨》等。1832年至1835年,陶澍两次来海州。

  本地文史学家张树庄先生在《宿城陶公祠》一文中这样记述:1839年,陶澍第二次来到海州,畅游了南北云台山,游览了高公岛(时属宿城)、仙人室、仙人洞等名胜,宿法起寺多日,并留下了大量的诗、联、书法作品。次年冬,陶澍结束了对云台山的考察,返回北京,向道光皇帝汇报。道光皇帝听后“天颜有喜”,谓“此境与桃花源何异?”

  陶澍非常高兴,于是由个人出资,兴建陶公祠,以纪念自己的先祖陶渊明的宿城之行,宣扬这处世外桃源。

  兴建的陶公祠在“淮海第一丛林”法起寺之东,建有大殿三间,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庄严而素朴,特别是又参照陶渊明文章,在门前植了五棵柳树,在祠四周又遍植桃花。每到春季,桃花绽放,柳树依依,游人如织,流连忘返。

  祠内,则高悬陶澍亲自书写的匾额,门西侧是陶澍精心编撰并书写的长联。两幅长联不仅将陶渊明名篇《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中的名句嵌入联中,而且再次认定:陶渊明是在“东海隅”酝酿而成《桃花源记》。

  然而,陶公祠也和法起寺一样,一朝毁于侵华日军炮火,并于1964年修建水库时被彻底清除。如今,宿城乡在万寿山前,利用原西山小学旧址新建陶公祠。  

    宿城地貌与桃花源情境极其相似

  “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提到了“武陵”地名。古代海州有两个叫做武陵的地名,一个是载入《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还保留着武陵的地名。

  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和外界几乎隔绝,惟一狭路可以出入。沿虎口岭下的山溪而上,便有一山,山有小口,便是虎口岭,上了岭后纵目远眺,便觉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宿城便在脚下。

  陶渊明在写入桃花源情景时说到:“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切,和宿城地理地貌何其相似。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

  宿城东崖屋船山飞瀑上边有一村庄名陶庵,相传即为陶渊明当年住的地方。庵堂中原来立有“五柳先生之位”的木主,直至1950年以后才被毁坏。原宿城的柳河是因为传说陶渊明在此率众挖河御潮而得名,因此柳河原名五柳河。

  另外,今陶庵、墟沟一带的陶姓,其堂号都是“五柳堂”,家谱的扉页上清楚地写着:“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姓的祠堂上原来还有“五柳传家远,百梅继世长”的联语。陶渊明在宿城真是遗迹处处,传说众多。

  列举了这么多证据,并非要证明陶渊明就是以宿城为原型创作的《桃花源记》。但至少说明陶渊明有可能在宿城获得了一些创作灵感。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人知道真正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至今它仍然是一个神秘未解的谜,或许只存在于我们心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81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