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文化

马年说马 那些与马有关的连云港印记你知道多少

记者 胡柳君 整理

   解放路以前叫南马路,海州有个马厂巷,开发区有个马山,马鲛鱼、马面鱼是海鲜名品……马年说马,话说港城与马有关的印记,您可以循着这些印记,去寻找您脑海中与这些印记相关的回忆。  

    海州有个马厂巷
    曾为明朝 饲养官马之所


  在海州古城的十字街与北大街交界处不远的马路西面,老海州饭店对面有一条巷子,叫马厂巷。巷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以前在北大街上能看见蓝底白字的“马厂巷”地名牌,现在经过仿古改造,牌子看不见了。

  为何命名为“马厂巷”?从字面上看,“马厂巷”肯定是处老地名,肯定与马有关,但究竟是谁养马,养的是什么马就得细细探究了。

  海州区新闻中心主任崔锦明介绍,马厂巷以前位于古海州的外围,为饲养官马之所。翻开《辞海》,找到“厂”字这一条目,崔锦明的说法得到了部分印证。《辞海》对“厂”有三种解释,一、工厂;二、棚舍;三、明朝的一种特务机关,如东厂。联系到“马厂巷”,“厂”的第二种解释“棚舍”是最适合的,“马厂”就是养马用的棚舍。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记载,明嘉靖年间,明中央政府要求海州每年“解俵进京”儿马一百六十匹,骒马六百四十匹,本色马七十七匹(由政府直接征用的马匹,叫本色马),折色马八十三匹(如改征马为征银两,则称为折色马),解银至太仆寺交纳。

  明朝海州经济极其贫困,老百姓自己成规模养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大致上可以断定马厂巷所养的马,正是官府发往民间的马。张大强的《海州地名》一书中记载,以前海州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东边,过了大慈禅寺(今十字街附近)往西就是一片荒草地,或许正是此处有马儿所需的饲料及活动场所,当年的“马丁”白天就将马儿放养在这,晚上则将它们牵到大慈禅寺西面的马棚子里面,因为古人将棚子做“厂”讲,所以此地就被称作“马厂”了,以后便逐渐演变为“马厂巷”了。

  马厂巷在古城外围,如今,马厂巷还在那个地方,但是海州区的发展重心却已然向东向南:向东是区政府的新所,向南是正在处于开发建设中的南部新城了。  

    解放路以前叫南马路 你知道吗?

  大家都知道,解放路是新浦城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

  解放前,新浦最好的路就是现在的解放中路。因其在老大街的南边,路又赶上好几条老大街宽,人们都称它为“南马路”或“大马路”。

  据载,1925年,陇海铁路铺到新浦,并在龙尾河东岸设新浦火车站。随着新浦的发展,铁路来客、来货数量迅速增加,新浦筑一条沟通火车站与新浦市区的道路,显得越来越重要,并纳入了当时的新浦建设议题。

  20世纪30年代初,在龙尾河上东海桥南约200米处(今市第一人民医院中间偏南一点),新架一座长26米、宽可通一辆汽车的七孔木桥,时称“车站桥”(此桥至1957年才拆除),开辟了火车站进大街的新通道。桥西的一段“新生路”还铺成了石板路面。桥两头路旁开起了很多客栈、饭店,成了新浦一个新的繁华之地。

  抗日战争期间,新浦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把新浦视为其掠夺海属地区资源、运送物资和扩大侵华战争的要地。出于侵华战争需要,日本人于1942年在紧靠火车站的龙尾河上新架了一座孔木桥(今和平桥前身)。1944年,日本侵略军为了加紧掠夺和运送兵力,挽回侵华战争的败局,又从龙尾河新建孔木桥处起,向西抢开一条宽25米的大路,直通洋桥巷头(今南极路)。龙尾河至海昌里(今海昌路)处一段,还铺成了乱石层路面,这就是“南马路”的来历。

  日寇投降后,直到解放前夕,新浦的南马路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到1947年,蒋介石过六十岁时,各地都忙着给蒋介石六十大寿献礼。当时的国民党东海县就把南马路冠名“中正路”。新浦解放后,“中正路”又更名为“解放路”,并向西延建,跨过西盐河(1949年底解放桥建成),直达临洪滩,和老新海路相接。路宽全部为25米,土路面。1952年,改造解放路跨龙尾河的孔木桥,并定名为“和平桥”。

  如今的解放路,几经改造完善,加之解放桥和和平桥去年进行了新修,解放路已成为涵盖东、中、西三段的繁华商业街。

  现在,新浦的商业中心南移,城市重心也向东拥抱大海,但旧名为“南马路”的解放路,依然是港城市区重要的交通主干道,而且一直向东延伸,直抵临港产业区。  

    朝阳有座马山 为了建设已被开采填海建港

  从新浦往墟沟,港城大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街道段,在汉东海孝妇祠的北侧,有座马山。马山不高,但是周边村民依山聚居,成立了马山村,该村也是朝阳街道最北的村落了(现在已经改名为朝阳街道马山社区)。

  因为地理位置偏北,受港城大道自然阻隔,开发区将原马山村周边定位为园区。因基础建设的需要,以及港口建设亟需砂石,马山最终成为开采的选择。2006年前后,马山人整体搬迁到了港城大道之南,只有少数居民仍然散居在马山之侧。那时采石场昼夜开采,每日车水马龙,马山被一点点地开采,几近削平。为了留下马山的印记,现在的马山处成为一座小花园,还残留些山的印记。

  马山为何叫马山,史书没有过多的记载,据说,这座与花果山隔路相望的小山头,因为状如马头而名。马山也曾经美丽,为了支持建设,马山消失了,在未来的日子里,马山值得我们这座城市去记忆。  

    马鲛鱼、马面鱼
    那些名字中带“马”的海鲜名品

  作为海滨城市的连云港,海鲜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礼物,是值得我们向外人介绍的标签。海鲜中名字带“马”的不少,我们所熟知的就有马鲛鱼、马面鱼诸多种类。

  马鲛鱼,体形狭长,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我市位于黄海之滨,马鲛鱼自然成为黄海之滨这座城市的海鲜名品。马鲛鱼俗名竹鲛、串乌,江淮地区称马高(皋)鱼,山东地区称为鲅鱼。

  马鲛鱼的头及背部呈蓝黑色,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腹部龙白色,背鳍与臀鳍之后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结群作远程洄游。马鲛鱼刺少肉多,多脂肪,与“雪菜”同烧鲜美异常,可作“熏鱼”,也可用盐腌制,是下饭佳肴。马鲛鱼肉嫩味美,民间有“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的赞誉,其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鲜食,也可腌制。鲜食时可清蒸、油炸、炒鱼片等。若用鱼肉煲粥或煎煮为汤,则色味清美,甜滑可口,尤其是马鲛鱼氽丸汤,那真是丸香、汤鲜、味美的海鲜一绝,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赞的人间美食。一般隔夜的马鲛鱼不宜再食用,以免中毒。

  马鲛鱼,港城人爱吃,吃法也很多,现在马鲛鱼饺成为港城一绝,到了海边有特色的海鲜酒楼,马鲛鱼饺成为食客们爱点的主食。这里记者查阅了资料,给你推荐了一个菜谱,你可以照着菜谱,自己加工下。

  马鲛鱼饺的制作材料:

  主料:马鲛鱼300克,肥膘肉150克,荸荠100克,小麦面粉250克

  辅料:韭黄20克

  调料:姜3克,盐5克,味精1克,胡椒粉2克,淀粉(豌豆)10克,香油10克,鸡蛋75克

  马鲛鱼饺的做法:

  1.将马鲛鱼肉洗净去骨,再去掉鱼皮,把鱼肉切成粒。肥膘肉洗净蒸熟后切成细粒。

  2.把荸荠、韭黄分别切细粒。

  3.随后把马鲛鱼粒放入盛器中,加盐、味精、胡椒粉、姜末、少许水拌和。

  4.加入淀粉拌匀,再加入肥膘肉粒、韭黄细粒拌和即成马鲛鱼馅。

  5.将面粉、盐2克、水30毫升、鸡蛋混合在一起,揉搓成面团,再将面团分小块,再擀成面皮,备用。

  6.擀好的面皮中包入馅,捏好,包成饺子,以常法煮熟食之。  

    朝阳有座马山 为了建设已被开采填海建港

  从新浦往墟沟,港城大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街道段,在汉东海孝妇祠的北侧,有座马山。马山不高,但是周边村民依山聚居,成立了马山村,该村也是朝阳街道最北的村落了(现在已经改名为朝阳街道马山社区)。

  因为地理位置偏北,受港城大道自然阻隔,开发区将原马山村周边定位为园区。因基础建设的需要,以及港口建设亟需砂石,马山最终成为开采的选择。2006年前后,马山人整体搬迁到了港城大道之南,只有少数居民仍然散居在马山之侧。那时采石场昼夜开采,每日车水马龙,马山被一点点地开采,几近削平。为了留下马山的印记,现在的马山处成为一座小花园,还残留些山的印记。

  马山为何叫马山,史书没有过多的记载,据说,这座与花果山隔路相望的小山头,因为状如马头而名。马山也曾经美丽,为了支持建设,马山消失了,在未来的日子里,马山值得我们这座城市去记忆。  

    后记

  正月过半,“马年说马”还不算迟。咱港城与马有关的印记还是比较多的,如马艞(yao,念去声),此前是新浦东南的荒芜之地,农场,现在成为了一处重要的行政办公、居住和商业集聚之地。再比如赣榆县的赣马镇,因牛肉加工而知名于港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0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