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文化

连云港文保志愿者们的郁林观石刻群情结

□陈贵洲  刘阳

  根据清代《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记载:“狮子崖,《陈志》:‘东海城北二十里,形如狮子故名。’有泉曰濯缨。旁刻飞泉两大字。下有郁林观,石壁多唐宋题勒。”郁林观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60年),坐落在云雾缭绕、风景如画的花果山狮子岩下,处狮子岩、濯缨泉、埋云石、喷水崖、朝霞壁诸景之中,四周古木森森,名花交映。唐、宋、明、清以来便一直是云台山著名的寻幽揽胜之地,历代文人雅士都在此留下了墨宝刻石,有隶有篆、有楷有行,流派纷呈,书体各异,互相映衬,石壁生辉,其中尤其以“唐隶宋篆”最为珍贵,被赞为“东海第一胜境”,明云台三十六景中称其为“仙宫碑篆”。2013年5月,郁林观石刻群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港城的山山水水,遍布着千余处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连云港厚重的历史。为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巡视和保护文物的队伍中来,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组织成立了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与市文物保护学会,招募喜爱户外运动,热衷港城历史的热心市民参与其中,开启了一条民间力量参与港城文物保护的新路,也开创了文物安全巡视工作从“独管”到“共管”的飞跃。在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的统一领导下,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志愿者秉承文物保护和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积极对全市各文保点进行巡视和保护,及时反映文物保护的各种信息。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7月起,文保志愿者共成功组织各类文保活动236次,巡视文保点1284处,总行程约11032公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始终如一地践行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志愿者们对郁林观石刻群多次进行重点巡视。在难耐的高温酷暑下,志愿者们趴在巨石之上,认真清理附着在石刻上的各种藤蔓和青苔;在严冬的极寒天气里,志愿者们行进在山道上,清除枯木杂物等火灾安全隐患;在雨后,志愿者们深一脚浅一脚,捡拾各种垃圾和污物。在每次的文保巡视过程中,志愿者们尽可能地向周边的群众以及同行参加户外活动的驴友们宣传、普及文保知识,使其知晓保护文物的重要性。2011年11月,志愿者和部分石刻爱好者一起,在飞泉下又发现一块宋代崇宁年间珍贵石刻,填补了郁林观石刻记载的一处空白,丰富了石刻群的内涵。2012年春,文保志愿者们协助市文保所,对郁林观石刻群所有石刻进行了拓片存档工作,从清早到下午,高高的脚手架,成了志愿者们的工作台。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茶水。历时半个月,终于完成了各项任务,在年底的连云港市地面石刻精品展中,郁林观“唐隶宋篆”拓片大放异彩,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巡视过程中,文保志愿者发现郁林观石刻群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保护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隐患,并及时向文保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反映和沟通。志愿者们认为: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将石刻群和郁林观旧址打包进行适度开发,构成花果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有关方面应确定专人对该区域和花果山区域内的石刻文物进行统一管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定期巡视,清理石刻周围的杂草苔藓,减轻石刻受侵蚀的程度;地方政府应该采取行动,美化周边环境,清除上游垃圾,划定垃圾专用填埋场,退耕还林,保持水土,筑堰蓄水,恢复“垂虹溅雪、漱玉喷珠”的清幽胜境。在保护区外广植花木,涵养水土,恢复昔日的“紫翠之所”;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有序开发、可持续开发原则,整修核心保护区,新修坚固美观的围栏,清理杂草,整理乱石,维修步游道,采用先进技术对相关石刻进行保护,打造“唐隶宋篆”石刻艺术精品群,形成游客访幽探奇的最佳之处。志愿者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建议得到了文保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按计划落实。

  作为历史文化的守望者,文保志愿者们和郁林观石刻群结下了深深的情结。大家深深懂得:为后人守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连云港地面文物的保护尽一份微薄之力,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58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