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文化

连云港积极探寻国字号“非遗”淮海戏的振兴之路

徐桢  王艳  王晖

  当青春靓丽的包装遇上传统戏曲,该发生怎样的变化?日前,市淮海戏班的27位学员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场青春版淮海戏《三拜堂》。年轻俊俏的演员,华丽的舞台布景,干练清丽的唱词,似乎让广大戏迷对淮海戏后继有人看到了希望和方向。

  演出结束后,这群小学员有的哭了,有的笑了,这一切皆因他们的付出有了回报,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这部舞台剧上演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如何让国家级非遗项目———淮海戏重焕青春,值得人们去探寻、思考和回味。

  坚守,“梨园弟子”触摸戏曲梦想

  1小时40分钟的演出,青春版《三拜堂》演员全部来自淮海戏班学员。当初带着不同想法来学戏,经过4年在校学习和1年实习,这群小学员迎来人生第一次大型演出。

  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台上婉转的唱腔、一颦一笑的神态,他们经历了同龄孩子想象不出的酸甜苦辣。

  “离梦想更近了一步。”剧中女一号叶金莲的扮演者薛梦雅说,当听到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响起,所有学戏、排戏的苦和累都好像抛到了九霄云外。

  薛梦雅年仅15岁,是全班最小的一位。她人小,志气可不小。她的偶像是省淮海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许亚玲,梦想有一天能成为像许亚玲那样的演员。

  学戏是个苦差事。除了剧目、身段、唱练、打击乐等课,学员们最害怕的是基训课和毯技课。毯技,即在毯子上表演翻、转、扑、腾、跌等各种技巧。朱延鑫回忆说,一堂课训练下来,学员们韧带、肌肉等拉伤是常事。

  正式排戏时,厚底靴、水袖不离身,一天下来腰酸腿疼脚肿。饰演小生的女学员刘琰,每天穿10多公分的厚底靴排戏,难免脚肿、扭伤,到最后看到厚底靴都害怕,但为了在台上表演得更精彩,她和同学们忍痛坚持着。

  青春版《三拜堂》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唱腔、道白,统一采用新浦方言,这可难倒了不少小演员。扮演相爷的徐明是赣榆人,为学方言没少挨尅,开场第一句话学了不下百次。“像学英语那样,用汉字标记发音,私下找同学练,有时结巴说不出来,憋死了。”回忆起那段苦日子,徐明记忆犹新。

  排戏中既有激烈的竞争,也有不少温馨的细节。每个角色都是AB角,不到最后一刻无法确定谁上场。经反复比较和斟酌,男一号刘双赋直到最后才确定由B角刘琰上场,中途换下的A角赵小小,跑龙套的戏份排完后,没有闲在一旁,而是帮刘琰排练唱词,复习动作。

  如果没有学淮海戏,刘琰、朱延鑫、金梦圆、王欣等也许已经读高中了。2008年6月,淮海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淮海戏演员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现状,在市财政部门支持下,市艺术学校在当年招录淮海戏传承班(学制五年),从全市学校上千名学生中挑选了40余人。面对严格的训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大多数学员咬牙坚持了下来,也有10多人因家庭或个人原因离开,留下的27名学员最终坚持站到了舞台上。

  这是一台为淮海戏班学生量身打造的剧目。经过3个半月的精心打磨,青春版《三拜堂》集中展现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坐念唱打的功底。排戏,也让他们真实触摸到戏曲梦想。“戏曲给了我们更大的表演空间,在舞台上更有成就感。”成功饰演女二号马婵娟的金梦圆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求变,顺势而为推动戏曲创新

  传统经典淮海戏,如何吸引中青年观众?坚守传统与大胆创新的尺度如何把握?尚显稚嫩的学员能否担起国字号“非遗”淮海戏的传承重任?这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青春版淮海戏《三拜堂》的主创团队。

  “这么多年过去,一下子看到一批淮海戏新鲜面孔出现,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也觉得有责任帮他们。”化敏、朱春英、杨再金、李昕、刘守标等我市知名艺术家组成实力雄厚的主创团队。原市文化馆馆长、国家一级演员化敏任总导演,原市淮海剧团著名演员朱春英任执行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杨再金负责改编,国家二级作曲李昕负责作曲。

  振兴淮海戏,这个共同的心声把他们重新聚在一起。排练期间,主创团队的艺术家们毫不保留地把多年舞台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小演员,也把对艺术的严谨、执着融入排戏中。“青春不只是口号,更要体现在戏里戏外。”在老戏迷的质疑和担忧中,主创团队着手对传统《三拜堂》大刀阔斧地改编,并对舞美、灯光、音乐等大胆创新,借助现代化技术进行包装,增强了整台戏的观赏性。杨再金在尊重原剧本的基础上,对该剧进行了二次创作,“改编后的剧本,节奏重新调整,砍掉了某些语言剧情啰嗦的地方,对人物做了些推敲,唱词大幅改编,力求不丢失淮海戏的灵魂和韵味。”

  “淮海戏这个味没变!”演出当晚,八成的上座率,观众不断的掌声,让主创人员悬着的心放下来。对他们来说,最难的是如何既吸引中青年观众,又让老戏迷满意。著名淮海戏演员许亚玲说,《三拜堂》是淮海戏的经典剧目,排这个剧的目的是以戏带人,培养年轻演员,演出很成功,值得推广。

  青春版《三拜堂》的成功演出,让人们看到了淮海戏振兴的希望,但未来的道路仍充满变数。目前,小演员的基本功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中青年观众群体仍在培养中,正如化敏所言:“只有那些有基础、有灵气,真正喜欢淮海戏,热爱艺术,守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演员,才能在今后的戏曲之路上走得更扎实和平稳。”

  未来,彰显地方文化特质是关键

  早在2008年,市淮海剧团推出的现代都市淮海戏《左邻右舍》,摘得第31届世界戏剧节“新剧目奖”等荣誉,全市巡演40余场,群众反响不错。但作为深受喜爱的地方戏曲,港城市民对其发展寄予了更高期望:早日排出一批题材丰富的优秀剧目,彰显地方文化特质,承担起文化交流传播的使命。为此,市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努力和探索。

  “这个班是为振兴淮海戏开设的。”市文广新局演艺中心负责人、淮海剧团团长颜金娥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传统淮海戏提升孩子们的戏曲基本功,让地方特色文化、国字号非遗走得更好更远。

  “只有解决生存问题,淮海戏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一直参与青春版《三拜堂》策划活动的市文广新局局长田明对青春版戏曲抱有很大的希望,“青春版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表演层和观众面的青春,才让人感觉到戏曲的朝气。台下是黑发的、满座的观众,演员演起来也会有激情得多,这是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良性共鸣。”

  “练功排戏虽然很苦,但我们从心里已经喜欢上淮海戏,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淮海戏演员。”学员们的心里话,让颜金娥倍感欣慰,也尽力创造更好的排戏环境和工作待遇。“淮海戏普及工作正顺利展开,已成立社区、农村、学校、文化场馆等10个传承基地。”颜金娥介绍,今年9月,市淮海剧团将启动青春版《三拜堂》走进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增进师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全方位感受淮海戏魅力。下一步,还将邀请省戏曲名家进行指导,量身打造一批折子戏,让年轻演员尽快成长起来。

  作为我市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淮海戏的振兴既需要剧团和演员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扶持。近期,青春版《三拜堂》主创人员将对照演出录像,从编导、舞美、灯光等方面对该剧进行修改和完善。化敏说,下一步要充分挖掘演员潜质,细分角色行当,不断打磨基本功,推进戏曲人才快速成长。

  当代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传统戏曲已经做出了自己求变的姿势。

  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张景兰认为,淮海戏要想更好地发展,首先要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和创新,力求引起中青年观众的共鸣;其次,新编剧目要大胆涉足现实题材,反映当下农民、市民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在保留淮海戏风貌和神韵的同时,注重吸收现代戏剧元素;最后,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和引导,注重淮海戏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让年轻的面孔、年轻的表演,吸引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淮海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33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