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管好这“桩”事,各有各的招

“在合肥,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作为安徽省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陆体才的心里有一本账:这个数据,未来还可能持续上涨。

今年以来,电动自行车整治效果有目共睹:电动自行车“下”了楼、楼栋前“建”起了棚、充电桩“安”好了家。可即便到了这一步,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管理还没有结束,各种设备的后续维管成为重中之重。谁来管、怎么管?每一环节都关系着居民生活的安全感、满意度。为此,记者连续走访了多个不同“类型”小区。看看办好这“桩”事,大家都用了什么招?

设备有破损,怎么办?

招数1:与运营企业建立起“朋友圈”

陶应利没想到,接手物业服务管理才两年,就遇到了电动自行车管理这个难题。为了解决好这个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她花费了三年多时间,现在依然在努力着。

陶应利服务的高速时代城小区,2015年投用,算是合肥次新小区的代表之一。“投用初期,入住业主不多,所以只有地下停放点位。2016年,我们物业在这些点位安装了一些插座,业主可免费充电,也算是物业的增值服务吧!”变化快得让陶应利有些措手不及,2020年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居民的停放需求成为亟需解决的矛盾。“当时,我们利用夜班时间下地库观察过,确实不够了。”

地下车库没空间,就往地面找空间,“早期只是在地面设置停放点,充电还是在地下车库,今年我们也在地面新增了充电点位。”陶应利说的是,高速时代城二期的7个电动自行车停放大棚,总计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可容纳400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

陶应利明白,1000余平方米的充电大棚,后续管理单靠物业“单枪匹马”显然不行。“经过协商,我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管家、物业和设备运营商都在里面,出现问题及时对接。”高速时代城二期有超过80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使用率高,插口安全尤为重要。为此,小区电动自行车棚实施“双检”制度——充电桩运营企业保障月度巡检,重点关注设备性能;物业保障每周巡检,重点关注线路、消防设备。

前段时间,网上的一个视频让陶应利心有余悸,“地下车库,一辆车起火,连累了好几辆车。”消防一直是重点,除了灭火弹等器材之外,车棚还配备了防火钩。“万一着火了,我们可以用防火钩将着火车辆及时拖出来,减少损失。”对于着火后的赔付问题,陶应利所在的物业也有准备,“购买了公共责任险,具体的赔付保险公司会酌情处理。”

秉承着“安全第一”原则,陶应利和她的同事们已经将电动自行车管理视为重点议题,纳入每周例会进行商讨。

收费有争议,怎么办?

招数2:邀请运营企业开展现场测评会

在电动自行车管理上,同为物业人的陆敏面临的问题要比陶应利多得多,这一切源于项目的客观现实。

她是祥源物业康园项目的客服主管,面对的是一个交付超过10年的回迁安置小区。“南北两区加起来38栋居民楼,67个单元,电动自行车数量超过4000辆。”说到这个数字的时候,陆敏用了一个词:户均一辆,“整个小区是4000多户。”

南区71组充电桩,北区83组充电桩,安装上只能“见缝插针”。这无疑给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陆敏将小区划分为13个片区,13名楼管在每日巡楼过程中,完成片区内充电设备的巡检。另外,陆敏会带领技工进行电路、消防方面的精细检查。“我们还发动居民在使用过程中自查,发现设备损坏、二维码失效等问题及时反馈给楼管。”

收费问题,一度成为难点。

“电动自行车‘下楼’的过程,其实也是小区居民习惯改变的过程。一开始,大家会有争议,认为充电桩的电‘不够用’,比家里充电时间长。”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同时更好地推动电动自行车“下楼”,今年年初,陆敏所在物业在方兴社区康园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见证会——小区内开展业务的两家充电桩运营企业现场测试。

到场见证的除了居民代表,还有小区志愿者、老党员等。一上午的时间内,两家充电桩运营企业先利用不同功率的电动自行车开展自测,用现场测评数据打消了居民“缺斤少两”的疑虑;然后还在同等条件下开展互测,抹去“王婆卖瓜”的嫌疑。“综合考虑企业必要的盈利和后期成本维护,居民也逐步认可了收费标准。”

“未来,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数量还会持续增加,我们也希望能够与一些优秀的充电桩运营企业合作。”从物业管理的角度,陆敏对充电桩运营企业有三点要求:性能稳定、响应及时以及合理收费。

突发了火情,怎么办?

招数3:“AI云眼哨兵”24小时值守

与上述两个小区不同,信达公园里小区的电动自行车目前统一停放在地下车库。

这个小区在设计之初就规划了人车分流,小区内地面不行车。“去年,小区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强烈,通过街道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由社区、物业公司、业主经过15轮协商会议,最终按一期一个集中停放点设置4个地下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该小区物业项目经理张振振参与了整个过程,对4个点位的情况了然于心。“618个充电插座,能够满足130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不止如此,今年还在东门新增了两处地面停放点,方便商户。”

除了停放点位置之外,信达公园里小区在电动自行车管理上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科技力量——“AI云眼哨兵”。走入小区非机动车库,你会发现除了消防烟感探测器、消防喷淋系统、消火栓、消防卷帘门等消防安全“标配”外,车库两端安放着热成像红外摄像头,热成像红外监控覆盖整个停放点。“在这里,点燃一张餐巾纸,后台就能收到火情信号。”张振振一边说,一边实验。这边餐巾纸还未燃尽,他的手机就响了。“不止后台收到了信号,信息也会第一时间传递到主要安全负责人这儿。”

两个热成像红外摄像头还不够,在今年3月份的改造过程中,张振振带着团队将非机动车库内的监控摄像头进行了统一升级。“在监控摄像头的末端增加AI算法,通过对火情的图像识别,实现火灾发生初期的预警。”这个决定增加了物业的支出,但张振振觉得“值”,“在现有资源上做加法,可以让我们从容地应对日后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增长。”

信达公园里小区的这招儿,不止居民点赞,周边不少小区物业也前来观摩学习。张振振说,4月份投用以来,他和他的团队前后接待了20多次考察,“有同行,也有充电桩业务的相关团队。”

这一拨又一拨的考察队伍里,就有陶应利,她已经计划将这个科技项目引入自家小区。另一方面,安徽省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陆体才也带着团队考察电动自行车“超电项目”,“期待以后充电就和加油一样,十分钟完成,即来即走。”

记者 乐天茵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3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