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首页>地方频道>连云港>民生

微信成就连云港商业新模式 一大波广告潮来袭

中国江苏网3月3日讯(记者 胡笳)日前,微信向朋友圈投放第一波广告,此举无疑是微信转向营销工具,成为新微信商业化时代的关键标志。

  不少微友们表示,对于这些广告毫无压力,对于他们来说,经历朋友圈朋友们互推的软广告“洗礼”后,微信和商业早已在他们的脑海中紧密相连。但是,这种商业化高速运作的背后却存在着法律监控的漏洞,微信交易的合法权益维护、广告推送带来的消费者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大隐患。

  第一波广告潮向朋友圈靠近

  “你收到广告了吗?”成为这些天微信圈最火的话题。

  1月25日晚,微信向朋友圈投放第一波广告,宝马、VIVO、可口可乐三家企业通过大数据对受众的分析,精准向朋友圈推送广告。该定点投放的标准为工资收入,即可口可乐针对月收入3000元以上用户,VIVO针对月收入5000元以上用户,而宝马广告则针对月收入超过1.2万元的用户。

  这批广告的投放和此后分析,无疑又收获不少港城微友们的吐槽。根据一份微信朋友圈广告内部定价的PPT资料显示,朋友圈的推广广告不定向区域每千次曝光40元,也就意味着作为微友的你,看一眼广告的价值是4分钱。这让不少微友感叹“最后的社交净土”消失了。

  不过,更多的微友并不纠结于收到广告与否,他们似乎更加纠结的是为什么没收到宝马广告。对于港城微友们来说,包括海外代购、公司形象宣传、银行理财产品推广等软广告早已在微信朋友圈中泛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4.68亿人,仅港城微信使用客户数量已经超过150万。其中,仅“连云港”开头的微信公众号就达到2100多个,超六成的微信公众号由实体商家开通,而其目的不言而喻。

  微信成就港城商业新模式

  朱女士就是这一转折的受益者,她在海州万润商业街经营一家饰品店。以往饰品店等客上门的模式,让她对经营感到担忧。但是微信朋友圈的出现缓解了她的忧虑。“朋友圈让我和自己的客户成为好朋友,我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客户需求,为其定向采购商品,同时,也能够通过朋友圈向客户展示我的商品,摆脱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朱女士说。

  去年,她去韩国订购的首饰和化妆品通过朋友圈展示,在一周时间内就卖光,而这要在以前,最少也要两三个月。更重要的是,由于全程拍摄,很多陌生客户通过他人介绍,也加了微信,让她发展了新客户,收到了额外订单。

  连云港生活圈是港城2100多个微信公众号的一员。这一不超过4人的小团体,每天为港城6万多个微友们推送信息。“事实上,微信正在成就一种商业新模式:社交+实体。”该公众号的武姓负责人表示。

  受电子商务价格优势影响,港城实体商业已经从传统的“抢低价”向“抢人”转变。他们在微信上搭建三方共赢平台,公众号获得粉丝、粉丝享受折扣优惠、企业增加上客量。“微信让消费者和商家成为朋友,情感消费、信任消费为商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他说。

  维权成真空地带

  不过,这一基于社交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发展过快,同时也为消费者和商家带来烦恼。微友“倘若”告诉笔者,她的两个朋友就是因为微信购物产生龃龉。“微信朋友圈内卖新百伦鞋子的朋友坚称自己所销售的鞋子是原单,但是购物的朋友却显然不这么认为。结果就因为200元钱,两个人就不再联系了。”她说。

  微友杨先生则为朋友圈内过于浓郁的广告氛围而感到疲倦。“之前,放弃使用微博,就是因为里面做生意的人太多了,现在微信也越来越商业了,朋友圈越来越陌生了。”他说,如今微信官方也开始利用大数据定向推送广告,更让他担忧起了自己的信息安全。

  对此,云台山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贵表示,微信推送广告属于商业不道德行为,而定向宣传如果涉及将客户个人信息透露给第三方,那么则可能涉及侵犯个人信息安全。而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熟人购物,安全系数远低于淘宝,由于缺乏第三方支付平台,面对面交易导致取证困难,部分消费者甚至无法提供卖家的真实信息和联系方式,这些都为微信维权带来难题。“微信作为社交平台,其商业运作模式尚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因此,向‘熟悉的陌生人’消费时,还要保持谨慎态度。”他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96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