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俊在打理葡萄。(受访者供图)
台传媒通讯员李兆葵
在天台县三合镇下峧村,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农人,他虽因听力残疾在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却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在葡萄架下书写着别样精彩的人生,他就是周四俊。
初次见到周四俊时,他正穿梭在“俊哥农场”的葡萄架下,熟练地修剪着枝叶,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眼神里透着专注与坚定。助听器藏在他的耳后,不仔细看几乎难以察觉。若不是事先知晓,很难将这位干劲十足的种植能手与听力三级残疾联系起来。
幼时,周四俊多次感染,导致两耳鼓膜缺失,听力严重受损。然而,命运的不公反而锤炼出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在哪里跌倒,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这是周四俊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困难从不气馁
早些年,周四俊曾与人合伙在平桥镇种植巨峰葡萄,但那次创业并不顺利,最终散伙。面对失败,周四俊没有一蹶不振。2019年,他决定回三合镇继续种植葡萄。
在当地残联的积极协调下,他顺利申请到了10万元贴息创业贷款,当年下半年办理了营业执照。“俊哥农场”在一片质疑和期待中,在家乡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从此,周四俊一头扎进葡萄种植中。主打品种“阳光玫瑰”葡萄,以其脆甜的口感和玫瑰般的香气闻名,但对种植技术要求极高。
初期,因疏果技术不到位,果子大小不均;遭遇病虫害时,辛苦培育的叶子蔫黄卷曲;还有对水肥精准控制的摸索,都曾让周四俊寝食难安。
但他从不气馁,家里堆满了农业技术书籍,手机里关注众多葡萄种植的公众号和技术交流群。白天在地里观察记录,晚上就在灯下学习、比对、做笔记。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温度的变化、每一次灌溉的水量、每一次施肥的配比和效果、每一次病虫害的症状与应对。几年下来,他的葡萄种植技术日益精进。
“你看这一串。”他小心翼翼地托起一串即将成熟的“阳光玫瑰”,果粒饱满均匀,泛着诱人的青翠光泽,“疏果的时候要特别仔细,把里面挤着的、小的、形状不好的果子都剪掉,保证养分集中供给,这样长出来的果子才大、才甜、才好看。”
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农人特有的自豪和对土地、对作物的深情。这份近乎苛刻的精细化管理,让“俊哥农场”的葡萄品质逐年提升。去年,农场的15亩土地回馈给他近10万元的收入,他被评为市级残疾人种植大户。更让他欣喜的是,经过持续的研究和试验,他找到了下半年改良种植方式的关键点,“如果顺利,今年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再上一个台阶!”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一个科技种植示范点,带动周边乡亲共同致富。
“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周四俊的农场,不仅是他奋斗的战场,更是一个传递温暖的驿站。每年农忙时节,葡萄园里需要五六名小工帮忙剪枝、疏果、套袋、采摘,周四俊总会为村中残疾人预留“专属名额”。智力三级残疾的周孝照和母亲,只要有空就会到农场帮忙。在这里,他们得到和其他工人一样的工钱和尊重。
周四俊说:“都不容易,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他们做事,一样认真。”这份朴素的共情,源于周四俊内心深处的善良。他很早就加入了“心翼助残联盟”,将公益的触角延伸得更远。只要不是农忙季节,每周五,他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县特教中心。在那里,他耐心地陪着孩子们读书,和他们一起做手工,带着他们在操场上奔跑、游戏。不久前的端午节,他还会带上妻子一起到特教中心,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手把手教他们包粽子。粽叶的清香、糯米的软糯,还有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让整个教室充满温馨。
在村里,周四俊更是残疾乡亲们的“贴心人”。谁家想办残疾人证,不知道流程,找他;谁有点劳动能力,想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找他。“我自己经历过,知道难处,能帮一点是一点。”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