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洪声嘹亮

洪声E评 | “喜新”不“厌旧” 推动新质生产力在“苏”开花结果

“老树发新芽,陈酿醇更佳。”这句谚语形象地揭示了现今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之间相互依存、更新迭代的关系。传统产业如同百年老树,根深叶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基础;新兴产业则如新生之芽,蕴含着勃勃生机与无穷潜力。但是,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树木的成长。在江苏这片经济热土上,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始终遵循“喜新”不“厌旧”的原则,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双向发力,共同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交织共舞的旋律中,江苏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勃然生机。

当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犹如春笋破土,势不可挡,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行业表现突出。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年均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其中,苏州工业园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形成规模化集聚效应,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在江苏并未黯然失色,而是通过转型升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纺织、化工、冶金等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升级,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江苏省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亦不遗余力。以纺织服装业为例,江苏省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物联网技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使得传统产业成功孵化出新质生产力。去年年底,工信部发布《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实质进展,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3%,70%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近3年来,常熟全市已有7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累计改造投入超20亿元,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升35%、产品制造周期缩短19%,实现了从“大而不强”到“大而强”的华丽转身。

实践证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融共生,江苏传统产业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江苏盐城的风电装备产业为例,传统的机械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成功转化为了集研发、制造、运维为一体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年产值已突破数百亿,成功实现了新质生产力的蝶变。而在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产业,虽以其高科技属性备受瞩目,但在电池材料、精密零件制造等方面仍深度嵌入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之中,形成了坚实的产业链底部支撑。

要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共融共生,江苏需继续秉持“喜新”不“厌旧”的发展理念,既要积极推动新兴产业抢占技术高地,也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具体而言,一是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导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对接,形成良性互动,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新材料、电力电子等新兴产业与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条的跃升。

展望未来,江苏将继续深化落实这一策略,鼓励传统产业升级再造,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江苏大地开花结果,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江苏才能真正构建起既有新兴产业活力奔涌,又有传统产业底蕴厚重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释放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朱坝街道(冯利青)

原标题:《洪声E评 | “喜新”不“厌旧” 推动新质生产力在“苏”开花结果》

阅读原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2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