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公益普惠底色 让幼儿向阳而生——写在大通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评估认定之际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经过县级自评、市级初核、省级评估、国家认定的程序,2024年认定大通区等301个县(市、区)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其中安徽21个县(市、区)上榜。“大通区作为我市首家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这一荣誉的背后是多年来大通区深耕学前教育、倾力打造‘大美好实’学前教育新常态的探索与实践。”大通区相关负责人说。
以政府善为夯保障之美。2019年以前,大通区仅有2所区属公办幼儿园,公办园幼儿占比5.4%,位列全省后位。为满足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全年重点项目来实施。自2020年以来,先后将6所生源萎缩的乡村小学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并停办、整合6所薄弱民办幼儿园,学位数4年间提升10倍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2019年的5.4%提升至2024年的67.5%,实现了“小投入、大提升、快见效”。2022年,闲置校舍改建公办园的深改案例获时任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批示推广。2023年,大通区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
以部门善行添赋能之美。大通区积极构建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学前教育部门监管机制。各部门精准聚焦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进学前教育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深化,切实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九部门联合出台“扶持和规范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实施方案”,采取生均拨款、减免租金等方式,引导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保障民办园在资质认定、师资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园享受同等权利。区教体局制定方案,促进优质公办园与薄弱民办园结对帮扶,实现公民办园共同提升,由“一园好”变成“园园好”。
以园所善治促内涵之美。大通区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对公办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项目提升改造工程,按照“一园一品”为孩子们打造了“鱼”见理想河、“遇见小‘莓’好”“云朵下的种植园”等充满梦幻、童趣满满的主题乐园。各园结合延时服务,精心开辟“益言、益行、益智、益体、益心、益美”“六益”特色课程,并结合当地特色和乡村自身发展特色,开展“一园一品”保教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组建覆盖12所公办园的大通区幼教集团,集团内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的相对统一,在课程设置上又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推动集团教育不断走向高品质,保证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在农村“开花结果”。
以师资善优铸强师之美。大通区多举措优化公办园师资队伍,通过“编制+聘用”双轨并行机制夯实科学保教人才基础。连续5年坚持“有编即招、应补尽补”原则招聘新教师,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配齐公办园教师队伍,及时足额发放聘用教师薪资。创新乡村教师培育模式,将乡村教师“打包分类”,实行“阶梯式”培养,开展岗位“拜师”,送骨干教师出去“取经”,逐步建设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善美之师”,形成名师引领、骨干推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的优良教师生态,乡村幼儿园教师“引得进、留不住”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新起点,新征程。大通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守初心使命,践行立德树人,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学前教育“大美好实”优育品牌,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贡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