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风雅汇

品读乡愁:王珂诗屋诗酒会海外诗人蔡克霖、星子安娜乡愁诗研讨专场

  5月18日晚六点到九点,“王珂诗屋诗酒会海外诗人蔡克霖星子安娜乡愁诗研讨专场”在南京王珂诗屋举办。来自美国的诗人蔡克霖和来自加拿大的诗人星子安娜,南京诗人方政、高翔、龚学明、马永波、雷默、吴齐盛、束向红、夏才和、孔繁勋、刘蕴慧、杨骥、土牛、张晓强、丁忠诚、许天飞、唐乐园、诗评家陈德明、王珂等近三十人参与交流。星子安娜结合自己的创作以《加拿大华文新诗的乡愁写作》为题作了主题发言,蔡克霖总结了他的乡愁诗写作,介绍了他创办的《休斯敦诗苑》的十年办稿情况。王珂介绍了他的乡愁诗研究的情况。其他诗人分别朗诵了自己的乡愁诗代表作,并畅谈了自己的乡愁诗观。丁忠诚朗诵了蔡克霖的乡愁诗。董政宇吹奏了《彩云追月》《大海啊故乡》和《索尔为格之歌》。吴斌用俄语演唱了《卡秋莎》,高艺洋朗诵了乡愁诗名作余光中的《乡愁》。

  蔡克霖,江苏人,出版诗集《慕尼黑的啤酒桶》《蔡克霖短诗选》等六册。在天津、上海、北京、芜湖等地举办过个人作品朗诵会。现定居美国德克萨斯州,任美国华语诗歌纸刊期刊《休斯顿诗苑》主编。

  星子安娜,湖南人。加拿大第六大城市密西沙加市首任桂冠诗人(2015-2017)。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1999年移民加拿大。著有四本英文诗集《Wings Toward Sunlight》《Inhaling the Silence》《Seven Nights with the Chinese Zodiac》和《Nightlights》 以及《爱的灯塔》双语诗选和三本翻译诗集。

  王珂诗屋是新诗学者王珂教授在南京新秦淮河畔居所构建的诗人沙龙,举办过“王珂诗屋海峡诗人诗酒会杨平专场”“王珂诗屋高凯童诗研讨诗酒会”“王珂诗屋诗的冲动性写作研讨诗酒会”“王珂诗屋谢宜兴诗酒会”“王珂诗屋吴投文诗酒会”等诗人活动。这次王珂还为参加诗酒会的朋友们用一条25斤的大鱼做了全鱼宴。

诗酒会部分参与者合影

王珂宣布诗酒会开始

董政宇吹奏了《彩云追月》《大海啊故乡》

高艺洋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蔡克霖:

 

  《低头思故乡》

 

  只有这时刻

  我才会从窒息的大都市里出逃

  甩掉挤压的空气和繁杂的市声

  飞往西楚的天空

  尽情地眺望故乡的项王故里

  和月光铺满的每-条街道

  再轻轻叩动母亲的柴门

  感受又回到净土

  回到了童年

  乡音与乡音叨唠

  乳名呼唤着乳名

  真的,我像领取过好多次回扣了

  这该是最多最多的-次

  我要拿它的全部去认购2008年

  奥运北京的体育彩票

  唯有这时刻

  我才又开通这一条隐密的航线

  不需登记不需注册

  因为故乡就是我的领空

 

  诗观:诗是抒情的,乡愁主题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离故乡越远,思乡更厉害,更想写乡愁诗。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写了很多世界性主题的诗,也写了很多乡愁诗。作为一个行吟诗人,离不开乡愁。

 

  星子安娜:

 

  《因为风的缘故》

 

  故乡的白杨

  瘦成一排影,

  空旷的枝

  潜入我的梦。

  我只有满怀的枫叶,

  刚刚落下,

  带着我手的体温。

 

  它们低低倾诉 ,

  一整个夏,余荫深深。

 

  我把它们带进温室,

  一叶一叶地裁剪,

  衣裙一样盛开在

  我裸露的心房。

  我想象 它们需要温暖。

 

  而秋色已停不住脚步,

  泊进漆黑的夜色。

  我竖成一夜的灯柱,

  不断旅行的光

  照亮了多少前路,

  我一遍遍重复——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观:诗是我生命的重要一部分,是我灵魂和身体漂流的重要见证。我用双语书写并发现不同的我以及世界,不断去寻找自我,他我,独我和共我之间的交接和转换,

  从我的第一本出版物,英文诗集《Wings Toward Sunlight》开始到第五本出版物,双语诗集《爱的灯塔》到第九本出版物,中文诗集《漂》,我一直在借助诗来寻找光亮和希望。《漂》取义为漂洋过海,漂“亮”人生,冥冥之中,我是星子,水上的星子,“把名字写在水上”,不断去漂洗,去清亮自己。我希望我的诗和我的人如水长流,如水清亮,如水涟漪,如水深沉。。

 

  方政:

 

  《移栽的大树》

 

  幼时在乡村生长

  直到成年

  才进了城

 

  当年移栽时

  挖下的坑

  成了一辈子

  也难以愈合的

  伤口

 

  诗观:乡愁是游子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现代人为了寻觅心中更加理想、美好的生活,而离开家乡,去求学、工作或是出国去闯世界。

  乡愁,是人之常情。人是如此矛盾。外面的世界再美好,也替代不了心中那最柔软的部分。因为故乡是与童真紧密相连的,是与成长紧密相连的,那是人生最初的记忆。年岁越长,经历越多,乡愁的体味就越深越浓。很多诗人都写过乡愁诗,我觉得,要写好乡愁诗,最重要地是要有真情,要选取最能寄托乡愁的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意象和细节,要情真意深,才能引起共鸣,让人感动。

 

  高翔:

 

  《一路向北》

 

  一路向北

  北方有我的故乡

 

  一路向北

  故乡的土地埋葬着父亲的遗骨

 

  兔年正月初八

  父亲在一缕青烟中永远地走了

 

  我确信他已在云上

  在天堂

 

  儿时,父亲抱着我

  像抱着他的生命

 

  那一日我抱着父亲的一盒遗骨

  像抱着一个婴儿

 

  2023.3.26

 

  诗观:关于乡愁,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乡愁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我认为百度百科的解释,只是提示了乡愁这个概念的一层浅显的意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都不乏表达乡愁的作品,的确,在这些作品中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对家乡、故土或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我认为乡愁还有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表达人们在对生命来路回望中的惆怅和对生命归途追问中的迷茫。尤其是当代人,由于交通、通讯的发达,有形的时空距离已不再是与家乡、故土、亲人、好友相见的绝对障碍,那么他们的乡愁“愁”什么?愁的显然是与精神家园、精神归宿的渐行渐远或不可复归的感伤之情之思。即使以余光中先生的经典作品《乡愁》为例,其表达的也不只是对儿时、长大以后、母亲和故土的记忆和思念之情,同也时表达了一个诗人对不可左右的命运、生死和时空阻隔的无奈和惆怅。所以,席慕蓉说,乡愁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三毛说,乡愁是梦中的橄榄树。而我的乡愁,也不仅仅在我出生的那个具体的家乡,同时也在我对历史的回望中、对星空的仰望中和对生命来路、归途和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中。

 

  龚学明:

 

  《回家》

 

  “回家吧,夜已深”

  谁在说话

  月光中的神灵在规劝

 

  你看到的房屋都已寂静

  窗户里的神秘不可吵醒

  他们的梦无比珍贵

 

  这个时候最最幸福

  他们将美好交给了她们

  她们在希翼中害羞

 

  地上的日子告诉隐秘的日子

  他们都已进入梦中

  在亲切中诉说悲苦

 

  游戏中的孩子们小心翼翼

  后悔没有看懂

  月亮的眼睛

 

  五十年后回家的声音

  银色的月光不再挤着欢迎

  空荡中没有招呼的忧伤

 

  诗观:月光一般的乡愁。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故乡渺何处,云水重重隔”。自从17岁因求学、工作离开故乡,故乡和乡愁就一直萦绕着我。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并没有变淡。因不能回到故乡而生出的疑惑,反而越来越加重。我的故乡在300公里外的地方。虽然路不远,现在交通也很发达,但生活和工作牵扯,回家也总是匆匆。更主要的是,故乡从地理意义进入了精神意义,其实,我们已无法回到那个精神的故乡,她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故乡已经远去,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寄托着我们浓厚情感的故乡了。我们是焦虑的,乡愁也是极为复杂的。作为诗人,乡愁成为一个重要的写作题材。我写了许多关于家乡和家乡亲人的诗,其中很多是对过往的回忆。我试图在回忆中让我的家乡永在,让已经逝去的父母永远活在我的文字里。

  这首诗歌《回家》是对童年的回忆。那时候的月亮特别亮,晚上照着我的村庄有如白昼,我们在月光中游戏,而劳动了一天的大人早早进入梦乡。时间已经很晚了,我们应该回家了。这首诗中的“回家”有着另一层意思,“回家吧”是在远方的我心中时时涌起的念头,“银色的月光不再挤着欢迎/空荡中没有招呼的忧伤”,我们已经回不了家了。家在何处?家在心中,正如大诗人说,“大抵心安即是家”,放下一切,才可回到“家”。

 

  马永波:

 

  《尤利西斯的暮年》

 

  尤利西斯回到伊萨卡之后

  在儿子、牧猪奴和牧牛奴的帮助下

  铲除了王宫里所有的求婚者

  潘奈洛佩的挂毯终于织完了

  挂在墙上,一棵橄榄树在屋中生长

 

  从此,塞壬的歌声,喀尔刻的魔药

  卡吕浦索的珊瑚岛和斯库拉

  卡律布迪斯大漩涡,比城门还高的木马

  还有他那一个不剩消失于幽冥的战友

  似乎都成了与他无关的别人的回忆

  他感到厌倦。永恒是多出来的一天

 

  缓慢的拖船运载一个身首分离的领袖

  巨大的白色石膏像,它躺着指引方向

  革命结束了,人们无事可做

  都回家睡觉了

 

  尤利西斯成了一个老诗人

  在镜子里吃药,发抖,变得模糊

  他自言自语,担心寂静把他融化

  他甚至怀疑自己并没有回到故乡

  是雅典娜为他营造了一个持续的幻觉

  他只知道自己越来越衰老

  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屿让人窒息

 

  于是,他又悄悄地把芳香的杉木小船

  那楔形的船首刺入嬉笑的碧浪

  只是这一次,他会让陆地一次次后退

  这一次他孤身一人,没有目标

 

  诗观:在现代性带来的普遍异化的人类困境中,灵魂既失去了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之境,又失去了传统信仰的终极家园,因此,只有幸福的愚人才会有在家的感觉,因此,诗人英雄尤利西斯说,漫游即归家。

 

  雷默:

 

  《乡愁》

 

  二十忧己

  三十忧家

  四十忧女

  五十忧母

  如今我六十

  鬓已白,体亦衰

  夜深人静时

  我忽然忧思国家

  哎,都说地球是一个村庄了

  这最多是一点乡愁吧

 

  诗观:二十年前,夜深人静时,听刘星的中阮名曲《远去的村庄》时,常有泪涌。

  几年后的某个冬日黄昏,当我从幕府山上下来,看到山脚下已被拆得七零八落的村庄时,写了《灰树林》一诗。

 

  众鸟在林间低飞,声声啁啾

  残叶蜷缩枝头,一如命运之瑟瑟

  青灰的天空下,槐树上的三只鹊巢

  仿佛村子里,最后的三户人家

 

  去年去湖北显化寺参加禅诗研讨会,该寺主持法慧法师是我老乡。第二天临别时,“何时回家”刚到我嘴边,已经变成了“阿弥陀佛”。

  对出家人来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正在失去故乡。随着生存环节的改变,人越来越像候鸟。

  当地球成为一个村庄,马斯克开始星链计划和登月计划,人类的乡愁又指向哪里?

 

  陈德民:

 

  《村头的炊烟》

 

  在那东方泛白的宁静里,

  村头袅袅升起的炊烟,

  是晨祷般温柔的笔触,

  绘在天际最悠远的蓝。

 

  它轻抚过稻田的呼吸,

  与露珠共舞,悄无声息,

  每一缕都承载着家的温度,

  在朝霞的拥抱中缓缓铺陈。

 

  那烟,是母亲灶台上故事的开场,

  米香与柴火的旧旋律,

  在锅碗瓢盆的和鸣中悠悠扬扬,

  是岁月静好的序章。

 

  它绕过老槐树的枝桠,

  与风低语,

  带着远行游子的牵挂,

  每一道曲线都是归家的路标,

  引领着迷途的心,

  找到安宁的港湾。

 

  炊烟下,牛羊归栏,孩童笑闹,

  泥土的芬芳混杂着童年的欢笑,

  老屋的瓦上,青苔细数着年轮,

  一缕炊烟,

  便是一日生活的诗篇。

 

  夕阳西下,炊烟又起,

  像是对白昼的告别,

  夜色的邀约,它不言,

  却诉说着平凡日子的温馨,

  在星河渐显的幕布下,

  织就梦的经纬。

 

  这村头的炊烟,

  是田园诗的灵魂,

  在现代化的边缘轻轻摇曳,

  提醒着我们,

  无论世界如何变迁,

  心中那份最纯粹的安宁,

  永远不会消散。

 

  它是时间的低吟,

  是生活的浅唱,

  在每一次日升月落间轮回往复,

  村头的炊烟,不只是风景,

  它是根植于心田,

  永不褪色的田园梦。

 

  诗观:思想与情感的真诚表达,是作家书写的责任。

 

  吴其盛:

 

  《城市问路人》

 

  他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轿车和广告对他的白眼

  都市的路

  晃动成弯曲问号

  光灿灿地扑面而来

  他感到

  一种被洗劫的尴尬

 

  开始成为

  断线的风筝

  都市 以善意的喧闹和静默

  由近至远 由远及近地

  打量着他

  他不知所以

  只能将心灵的生涩和饥渴

  悄悄投向

  扇面一样展开的天空

 

  其实

  也就是张嘴之劳

  他发现

  层层叠叠的车铃声

  一如春水

  涓涓流向心的清明处

  彬彬有礼的悬铃木

  也以情意相合的方式

  悠然唤回

  家乡甜润的小曲

 

  路 九九归一

 

  诗观:乡愁是人类情感的软黄金。乡愁是出自人性绿踪处的思念情结,它敏感且脆弱,多边且多汁,带有道不尽的酸楚,理不清的哀怨,同时又蕴含生命体验的觉悟光亮和暖意。作为人类情感的软黄金,乡愁历来为追诗者所青睐,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再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诗总是以其电光乍现的视觉冲击力,浪涛汹涌的情感震撼力、直击心灵的艺术征服力给人以无奈中见真情、泪眼中识乾坤的美学享受。现代诗关注乡愁题材,对于摆脱功利和观念、立场和是非纠缠,以人性、人情为坐标静心感知艺术发现经纬有着重要意义。

 

  孔繁勋:

 

  《月下的影子》

 

  当樟树的影子

  退回到丛林之后

  最后一抺夕阳

  涂在了街心花园的坐椅上

  夏季的风徐徐吹来

  纳凉人的身影收走了

  院外的嘈杂声

 

  我静坐在木椅子上刷手机

  一文友从老家发来图片

  告诉我,浑圆的月亮

  挂在窗口  好大好亮

  白天,还有洁白的云朵

  飘下来,一直铺展到院墙上

  像棉絮一样

 

  我羡慕她惬意的心情

  抬头张望

  四周耸立的高楼

  淹没了我渴望的视线

  只有心中那轮

  忽明忽暗的月亮

  还乏着些许清辉

  濡湿我儿时

  那渐渐乏黄的记忆

 

  诗观:乡愁,是回不去的故乡。乡愁,我理解是一种对乡村、对家乡因思念而产生的愁绪或情结。于我而言,乡愁就是老家的一处老宅,宅前屋后的池塘、柳树、打谷场,就是村口的一条清澈的、缓缓流淌的小河,就是一群经常在一起下河戏水摸鱼捞虾的小伙伟,就是母亲那在煤油灯下总是忙碌的身影,就是心中时常惦念但已回不去的故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乡愁…而我们的后代,也就是从小就在城市长大的九零后、零零后等等,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悉心呵护中,他们的乡愁在哪里?他们有乡愁吗?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束向红:

 

  《念》

 

  积蓄多日,月亮

  将对游子的慰藉

  一一赠送

  以如水的深情

 

  一边是母亲的针

  一边是游子的衣

  一缕缕月光

  成了密缝的银线

 

  你的思念

  是起伏的潮汐

  我的乡愁如箭

  射穿了千山万水

 

  诗观:乡愁诗概念的提出,我认为和爱情诗,亲情诗一样,都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内容的独特性:自成体系,和爱情诗亲情诗友情诗并列存在,也有部分重合;二是主题的永恒性:有人类活动,就有乡愁,就有诗歌,就会有乡愁诗;三是文字的抒情性:乡愁诗的内容就决定了文字必定抒情,完全区别于哲理诗。这里着重说一下这个情:这个情涵盖怀乡之情,思亲之情,念友之情,爱人之情。这个情是真切的情,实在的情,深沉的情,持久的情。写好乡愁诗,我认为除了抓住一个“情”字,还必须体现两个字:一个是“难”字:故土难回,家人难见,恋人难聚,乡亲难逢;还有一个“苦”字:漂泊的苦,离别的苦,失去的苦,思念的苦。

 

  夏才和:

 

  《走过灵顺桥》

 

  桥不长,长不过彩虹

  桥不宽,宽不过两间房

  秦淮河的水比秦朝还深

  两岸的炊烟自商殷飘然至今

 

  儿时的小脚丫,从南走到北

  从北走到南的童年顽皮

  常从桥上纵身跳下

  赤裸的飞跃没有练就飞翔的本领

  但历练了胆魄和坚强

 

  熟悉的河水由东向西流

  码头犹在,帆影不见

  记忆一个猛扎潜过对岸

  童趣搏击惊涛骇浪

 

  书包一次次从桥面背过

  游行口号如冬雷,炸过桥头

  一段段鬼神故事在夏夜闪着萤火

  钻进贫乏的耳朵里做窝

 

  凭栏远眺,思古抚今

  多少草鞋、木屐、皮靴

  己记不住光脚的印痕

  红尘滚滚覆盖春梦的欲望

 

  信步回踱夕阳余晖

  六十个春秋的往返

  踱不尽对母亲的牵挂

  踱不完对故乡的眷恋

 

  2018年11月3日

 

  诗观:在灵顺桥上回踱乡愁、灵顺桥是家乡的一座跨秦淮河桥梁,它在江宁区湖熟古镇。北镇和南镇只架着一座桥,镇上的人南来北往都必顺走过这座桥。我在60岁时创作了这首《走过灵顺桥》。“萧萧离俗影,扰扰望乡心”。这是唐朝王勃的望乡诗。古人写家乡的诗,多数是写“思乡”、“望乡”、“忆乡”、“怀乡”等写法。而我这首诗,是我的步履在桥上往返回踱,这一踱就是60个春秋岁月。这乡愁在桥上时刻回踱,回踱的目的是对母亲的牵挂,是对故乡的眷恋。写乡愁的诗,或借一景一物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或直抒情怀,或隐喻朦胧,或通过望乡激发士气斗志。很多爱国诗歌,都是从爱故乡的诗行里,体现出家国情怀的好诗。以上是我个人写乡愁的诗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刘蕴慧:

 

  《故乡杀》

 

  故乡站在我的面前,臃肿不堪

 

  从前,它的名字叫田园

  如今,它的名字是城镇

 

  一群蜘蛛在空中行走

  它们为制造一座

  短命的城堡而忙碌

 

  很多年前,麦田边的灌木丛中

  有一只红喙白雀儿

  日夜不停,鸣叫

 

  祖先住在田垅深处

  清明时候,他的子孙在路边

  给祖先送去纸钱

 

  诗观:加缪说过,至少故乡的大海和阳光分文不取。我想也许只有故乡才是最能软化,抚慰心灵的地方。现代社会的漂泊不定,让乡愁定刻成永远的主题。关于乡愁的诗歌就像一处处随身携带的蜗居,不可能被摒弃。无论故乡还是他乡,乡愁之雾,遍披华林。

 

  杨骥:

 

  《一只蟋蟀住进了家里》

 

  半夜时,一只蟋蟀的叫声

  从床下传来

  先是低吟数声,像是试探

  紧接着就不管不顾地

  鸣奏起来

  一下子,夜变得愈发空洞

 

  我住二楼,铁门、纱窗、防盗网

  一应倶全

  它从哪里来,又会从哪里出去

  半梦半醒之间

  那种野生的声音就在枕边鼓捣

  翻来覆去

 

  这种声音从角落传来

  又在半空落下

  几声给了寂静,几声馈赠了夜色

  再几声递给了残梦

 

  又有谁能数得清它

  究竟鸣叫了多少声

  我敢肯定的是其中的一声

  硬是把我喊醒的

  好像催促我去记忆深处

  赶紧去探望从前的旧时光

 

  诗观:所谓乡愁诗皆是一个人客居异地怀恋故乡的情感宣泄,是一个人孤单与忧郁时对故乡方向的无助眺望与消解,并借用一粒粒汉字遣怀与打发无聊的光阴。像余光中的《乡愁》、舒兰的《瓶竹》、洛夫的《窗下》、彭邦祯的《月之故乡》和痖弦的《红玉米》等,又譬如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唐·高适的《除夜作》,唐·白居易的《南浦别》,唐·宋之问的《渡汉江》等等,这类诗歌作品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是人类情感的结晶体,许多经典诗作更是历经多少朝代而永不消弥,被世人反复背诵与传唱,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土牛:

 

  《马塘站》

 

  通城大道途经马塘村

  上下公交车的人

  大多来自奥斯伯博恩庄园

  抑或翠萍城小区

  五湖四海聚拢的蹩脚普通话

  很难感受一个土著的酸楚

 

  在此之前,几百年村落

  一夜间被推土机推平

  炊烟、鸟鸣及成片的庄稼销声匿迹

  保留的只是这短暂的停靠

  只是偶尔途径及鸡零狗碎的记忆

  只是一颗怀旧苍凉的心

 

  故乡啊,谁能明白

  你不肖子孙当你成为热土成为风景

  背离成为过客

  因愧疚而延伸的复杂心情

 

  诗观:乡愁诗是发展中的逝去,是回眸里的伤情,是一碰一触就情不自禁的泪光莹莹……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我们这些农村长大的孩子,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三农”发生的变化,我们再也看不到炊烟袅袅,再也听不见鸡鸣犬吠,再也体验不到传统农业赠予的那份咸涩,再也找不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透明澄澈。虽然,我依生活在乡村,可高楼覆盖了乡土大地,繁华街区、工业区及商贸区填充了无边乡野,机场、高铁、地铁直入生活,人流、车流及信息流席卷人间,人与人被物欲、防盗门与猫眼阻隔,人情似乎变得淡漠,人心也变得浮躁、孤独和不可置信……而我,每当别人喊我“土牛”笔名时,似乎还是那个放牛娃,在梦境中“骑牛放牧”,依稀又走进退去已久的民俗乡情……

 

  张晓强:

 

  《年里的故乡》

 

  过年啦

  斟满一杯家乡的酒

  浓浓的亲情涌心头

  一桌满满的家乡味道

  恣意敲打着记忆的门

  细细地寻找

  这里有我们的根

  美丽的梧桐树

  在夏日的夜晚欢快地荡漾

  徜徉的晚风

  已渐渐老去

  它的根

  依然盘踞在我的梦乡

  村头的小河沟

  儿时的天堂

  没有了往日的清澈与明亮

  小鱼不知游到哪里去了

  是游到了我的记忆里

  还是游进了芦苇荡

  漫天遍野里去寻找

  依稀能够闻到残留的稻花香

  阡陌历经沧桑

  平添了许多褶皱与凄凉

  曾经的伙伴

  已经远走他乡

  去了一个叫城市的地方

  有的甚至来不及回头望望

  望望我们的故乡

  故乡那逐渐干瘪的乳房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

  返程的脚步

  即将踏上远方

  饮满一杯家乡的酒

  边走边回头望一望

  望望我梦里的故乡

  忍不住热泪浩荡

 

  诗观:乡愁,不经意之间,总回荡在心房最柔软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总也忘不了童年生活的地方,故乡,不管历经千山万水,千难万苦,想起来的,那年迈的父母,童年的伙伴,那熟悉的一草一木,总会触动心灵深处。古人总喜欢落叶归根,其实就是一种愁绪,随着年纪的增长,感触也越来越深,时不时想起家乡的味道,还有那残留在记忆里的稻花香。

 

  丁忠诚:

 

  《首空山即是“梦回唐朝”之作》

 

  空山

  面对超时间的事物,我们总是

  陷入沉默。时空浩瀚

  群鸟贴着天宇缓缓飞行

  逐渐消失于不可知的世界

  几根零落的羽毛,如同圣贤的遗迹

  闲云舒卷,是孤独

  在天空放牧。但终究会幻化成雨

  滴落下来。春芳歇,草木荣枯

  一座空山,以宁静

  收集雨水和鸟鸣,并召唤一个

  坐忘如石的人

 

  诗观:乡愁诗从广义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时间、时代的乡愁诗;第二类是关于空间、地理的乡愁诗;第三类是关于语言、言说的乡愁诗。以空间、地理的乡愁为题材,涌现出很多优秀诗作,如洛夫的《边界望乡》等。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存在地理的乡愁,如果有乡愁的话,应该与语言、时代有关。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其宁静冲淡的诗风对我影响颇深,至今学而时习之。

 

  许天飞:

 

  《乡愁》

 

  乡愁是母亲心中

  最好吃的土桥大米

  乡愁是我离开家乡后

  时常想起的菊花脑

 

  乡愁是夫子庙的鸭油酥烧饼

  乡愁是金陵的梅花糕

  乡愁是到哪都记着的

  永远吃不厌的妈妈烧的菜的味道

 

  乡愁是我搬了很多次家

  还带着的那罐陈皮

  母亲在家乡小院载的桔子树

  母亲在家乡的阳光下晒制的陈皮

  越陈越香

 

  诗观:加缪说过,至少故乡的大海和阳光分文不取。我想也许只有故乡才是最能软化,抚慰心灵的地方。现代社会的漂泊不定,让乡愁定刻成永远的主题。关于乡愁的诗歌就像一处处随身携带的蜗居,不可能被摒弃。无论故乡还是他乡,乡愁之雾,遍披华林。

 

  南京市竹山小学五年级 唐乐圆 11岁

 

  《乡愁》

 

  小时候,觉得世界好小

  就只有小区那么大

  长大了,世界也越变越大

 

  去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坐着外公那辆老旧的自行车

  回头看着小区远去,越变越小

  一股酸中带涩的感觉在心中腾起

  我扑在幼儿园老师的怀里哭了好久……

 

  第一次离开江宁,坐在小小的轿车里

  回头看着江宁的建筑飞速退去

  还没来得及告别,汽车撞进隧道

  陷入黑暗,

  一股酸中带涩的感觉在心中腾起

  我扑腾在妈妈的怀里哭嚷:“妈妈,我要回家……“

 

  第一次离开南京,高铁飞速地驶离南京

  回头看看南京火车站飞速退去

  还没来得及告别,轨道两旁的杂草便挡住了视线

  一股酸中带涩的感觉在心中腾起

  我靠在妈妈的肩头,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第一次离开祖国,飞机很快起飞

  我低头看着中国的建筑慢慢变小

  还没来得及告别,飞机冲破云层,眼前只一片白茫茫

  一股酸中带涩的感觉在心中腾起

  我第一次这么孤独地靠在窗边,眼睛模糊了

  一滴冰凉的东西落在手背上……

 

吴斌用俄语演唱了《卡秋莎》

 

王珂讲他的乡愁诗研究

 

  王珂乡愁观:

  如成语俗语所言:“背井离乡”“落叶归根”“丧家之犬”“父母在,不远游。”华人是最容易患思乡病的民族。由“文化记忆”构建的“文化时空”产生的焦虑是乡愁诗创作的动力。“诗歌中的空间属于心理空间,它以现实中的物理空间为基础,与一定时代的人们的空间观念相联系。”诗歌心理空间也与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空间观念相联系,“自我”的形象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属性决定,而是由与“他者”的比较中发现的特征所决定。写了大量乡愁诗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就是这样的诗人。正是通过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停地写乡愁诗这样的“书写表达”,不但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还找到了回家的路。他的乡愁诗代表作主要有:1950年4月24日写的《舟子的悲歌》,1957年7月14日晚写的《招魂的短笛》,1971年1月21日写的《乡愁》,1972年4月29日午夜写的《春天,遂想起》,1973年3月写的《乡愁四韵》,1983年3月19日写的《布谷》。把余光中写作不同时期的乡愁诗排列在一起,可以较好地呈现出他一生中何时在患“思乡病”,主要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他45岁左右,1971年他44岁,离开大陆时他21岁。余光中堪称是“四海为家”的人,他曾形象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