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风雅汇

“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近日在南博展出

  北宋元丰七年(1084),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来到南京半山园,拜谒罢相闲居的王安石。两人虽曾政见不合,但那一次却结伴同游,畅谈诗文与书画,在不知不觉中弥合了横亘在彼此间的鸿沟。苏轼乘兴写下《次荆公韵四绝》,其中有名句曰:“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在王安石半山园遗址旁的南京博物院,“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大展正在举办,这也是南京博物院今年举办的重磅展览之一。940年后,苏轼的作品在这里展出,不能不说是一种跨越时光的奇妙情缘。

  作为千载独步的大文豪和艺术家,漫长的时光里,苏东坡的才华始终受到人们的尊崇。“对中国书画的发展而言,苏轼的书画理论与实践有着难以估量的指导性意义与巨大影响。”在展览策展人、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古代艺术部主任庞鸥看来,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创造了最富特征与典型风格的中国画。苏轼的绘画审美趣味,形塑了中国画的基本性格,他的绘画艺术精神,使中国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在书法方面,苏轼开辟了书法和书论的新途径,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

  苏轼的真迹存世极少,其中的两件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和书法作品《治平帖》出现在本次展览上,成为观众争睹的焦点。

  来自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绘一片土坡,两块卧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树,渺无涯际,让人在窄窄的画幅之内如阅千里江山。庞鸥介绍,后世记载多认为“枯木竹石”题材的初创者是苏轼。此题材实则是从唐代“松石”题材,五代、北宋的“寒林”山水等图式演变而来。至北宋中期,由于苏轼的介入,小景山水融入“竹石”题材,“枯木竹石”的图绘形式确立,并在苏轼的朋友圈中逐渐流行开来。

  枯木、竹与石这三样寻常之物蕴含了怎样的魅力?其原因在于,此三者在文人士大夫心中象征着不同的道德品质:枯木外表干枯,内在却蕴藏生机;竹子坚韧,曲而不折,有君子之风;岩石坚贞不移,历久长存。基于此,枯木竹石题材被赋予了哲学意味、美学旨趣,成为画家们的精神寄托,所以历久弥新。

  《治平帖》是苏轼的一封信札,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帖中“治平”是苏轼家乡四川眉山的一座庙宇,上款人史院主和徐大师为此院二僧。苏轼拜托二僧照管石头桥、堋头两处先祖坟茔。当时,苏轼还未陷入“乌台诗案”,故《治平帖》看起来心气平和、飘逸灵动。从书法看,此作用笔细腻,结字自然,肥瘦适中,浓淡相宜。正如元代赵孟頫题跋所云,此作“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勤至,尤可想见,故是世间墨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名句。展览团队从中取出“无尽藏”三字作为特展名称,用意显而易见: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喻为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无尽藏”特展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

  如处山阴道上,游者目不暇接。展厅内,从宋元时期到清代,每一件珍贵作品都令人久久流连。“无尽藏”特展共展出从宋代到清代的书画作品150余件(套),包含80余件一级书画作品,其中更有30余件宋元时期作品。除了南京博物院自家收藏外,更多的展品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无锡博物院等国内知名文博场馆。

  宋代陈容的《云龙图》、元代朱德润《润秀野轩图》、宋代赵昚(宋孝宗)所书苏轼《后赤壁赋》、宋代李唐《濠梁秋水图》、元代赵孟頫《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元代黄公望《水阁清幽图》、明代夏昶《墨竹图》 等知名作品中,均能窥见苏轼的深重印记。宋元之后,沈周、文徵明、仇英、石涛、祝允明、王守仁、八大山人等历代画家也无一不从苏轼的艺术世界中获得滋养。

  苏轼擅长画竹,他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成语“胸有成竹”即源于此。后世画家也都从苏轼论竹中获取灵感。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夏昶《墨竹图》上,一杆墨竹在风中飘举摇曳、柔韧倔强,正合乎苏轼对画竹者的期许:“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墨竹要画得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既合乎自然规律,又要满足人们对竹的美好想象。

  在展览的书法单元,多幅传世佳作更能反映苏轼的巨大影响力。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后赤壁赋》,有论者认为书写者是宋孝宗赵昚,也有人认为书写者是宋高宗赵构,不管哪一种说法成立,都证明苏东坡在本朝就已收获“帝王粉丝”;宋代之后的元代,另一位杰出的书画家赵孟頫亦深受苏轼书风浸染。他四十八岁时书苏轼前、后《赤壁赋》,笔力遒劲,挥洒自如,并作东坡像于卷首,以示对苏学士的尊敬。“无尽藏”展出一幅天津博物馆藏、赵孟頫的行书《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笔墨娴熟,张弛有度,让人读出:尽管苏轼的“尚意”书法曾遭赵孟頫“复古”思潮的冲击,但是二人借魏晋古法以开生面之路的主张并无二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