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风雅汇

源源不绝的人文情怀与活力就在——“戏”里南京

  巡演大戏都会在南京演出。

  相约去南京看剧成为文艺青年惯例。

  不排外的补贴让南京走在戏剧发展前沿。

  南京百万大学生和大规模的“文化人”是戏剧的沃土。

  温暖生命点亮城市,因为戏剧,南京有了不一样的精彩。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比起死亡,更可怕的是遗忘。”

  4月4日晚,南京大学黑匣子剧场,台上演员,台下观众,用一场剧对16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进行清明祭。

  清明小长假,连续三个夜晚,这所高校的黑匣子剧场有戏开演。

  这个春天,南京有超过100场戏在各剧场上演。

  越来越壮大的热爱戏剧的群体,一座对戏剧有着无比热情的城市,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用一种特别的形式温暖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因而点亮了自己。

  对戏剧的热情从未远离的城市

  4月2日晚,南京保利剧院,英国书屋剧院演出经典原版话剧《呼啸山庄》。中场休息,灯亮,一群身着校服的中学生兴高采烈。

  “担心分不清人物关系,我还做了点功课。”

  “演员英式发音好好听,我居然能听懂。”

  这是一群初三的学生,面对怎么有时间来看剧而不是在教室刷题的疑问,一位小伙子回答,“人生也不能被刷题承包了啊。”

  另一位小伙急着想分享。“我叫蒋承希,继承父母希望的意思。看剧好像也是我妈的希望之一吧。我家就在江苏大剧院附近,大剧院一建好我妈就带我看剧,什么剧都看。”蒋承希和同学们又谈论起其它剧,看得出,看剧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本好书。

  今年3月,以知名作家刘震云的三部曲拉开2024年南京戏剧节大幕,加上4月、5月,这个春天,南京保利大剧院将推出十场剧,包括现实主义话剧《皮囊》、英国TNT剧院原版莎翁经典《仲夏夜之梦》以及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的导演作品《浮士德》。

  南京保利大剧院总经理巩升林介绍,今年整个南京戏剧节将推出超过40部剧,演出超50场。春天相约南京看剧已成为城市文艺青年新时尚。2017年开始举办南京戏剧节,戏剧节共引进超过260部剧,完成480场演出,演出平均上座率达80%,票房累计接近1.7亿元。

  《一日三秋》在南京首开售罄,导演丁一滕直言,南京戏剧节是继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之后,戏剧人非常重视的一个戏剧节,圈内人以能参展南京戏剧节为荣。

  在全国近80家保利剧院中,南京保利大剧院总票房位居榜首。

  文化市场的培育,有如春风化雨。早在2017年,南京率先在全国拿出专项资金,以补贴观众的形式扶持演出市场,如今已形成“剧目优选、直补观众、演出方结算”的南京模式。到今年3月,共评审出补贴剧目910部1630场,实现演出总票房约4.1亿元,观演人次超121万。

  培养观众,南京戏剧节推出“最好的青春·遇见戏剧”活动,每年拿出万张免费戏票邀请大一新生看剧。

  “疫情三年,每一年我们都举行戏剧节。疫情期间,按规定上座率不能超过1/3。再亏,要让演员有演出,观众有剧看。”蓝色天际传媒总经理吴玮玮说,南京这座城市,关键时刻,愿为戏剧发展挑大梁担责任,不愧是天下文枢、世界文学之都。

  吴玮玮是蓝色天际创办者,这位山东小伙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走过全国很多城市,最爱的还是南京。蓝色天际分公司遍布全国,他选择扎根南京。

  在吴玮玮看来,戏剧就适合在南京这种文气充沛的地方枝繁叶茂。“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剧场多、演出多,戏剧人才丰富,处于全国戏剧发展第一方阵。接下来就是南京,南京是戏剧重镇。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戏,要在中国巡演,一定会到南京来。”

  知名演员陈数主演的《海上夫人》剧情略生涩,观戏门槛较高,可是南京票房高于北京、上海。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的《浮士德》全球首演选择在南京。吴玮玮介绍,蓝色天际是这部大戏的出品方之一,南京为这部戏贡献了最多的观众。“这都是因为爱戏、懂戏的南京人多啊。”吴玮玮说。

  十朝都会深厚的人文积淀、大规模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南京大学的戏剧学科是百年来中国戏剧学术与教育的重镇,这奠定南京是中国戏剧事业的重要基石,所以才有南京大学推出的《蒋公的面子》,创下演出500场爆满的现象级事件。

  在知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看来,南京是一座对戏剧非常有热情的城市,这里有着让戏剧茁壮成长的丰厚土壤。

  南京很“旧”,南京也很“新”。这里无数的“旧”与“新”交融,才成就了土壤之丰厚,适合成就一座创意之都。

  2023年4月5日,巩升林对当天记忆深刻,两部法语原版音乐剧《摇鼓莫扎特》《罗密欧与朱丽叶》,5场演出开票5分钟即售罄。这让巩升林更为坚定地要做好“南京音乐剧节”。还有江苏大剧院推出的舞剧《红楼梦》各地巡演场场一票难求,南京一次一次和那些令人振奋的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

  唱出“好戏”的小剧场

  4月6日,夜色四起,长江路与洪武北路交汇处,一处民国风情浓郁的小街区,咖啡馆内外,三三两两的客人小声地交谈。时间一到,不少人朝旁边的1913国民小剧场走去。当晚,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一出小戏》在这首演。

  此处原为民国时期的公余联欢社,是彼时的文化艺术中心,梅兰芳、甘贡三等大师在此展现过一代艺人的绝代风华。

  “2015年街区开始改造,戏台破损到阳光可以直直从漏空的顶射进来。”国民小剧场总经理丁翔对第一眼见到的剧场记忆深刻。在颓圮的公余联欢社旧址上建成了拥有280个席位,融合传统文化与民国调性的小剧场,2017年底投入使用。

  当晚上演的《一出小戏》讲的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南京城,一位女艺人准备尝试为一位大户人家演一场文明新戏时发生的故事。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讲的是古今通用的道理,那就是时代大潮浩浩汤汤,无论人和事,顺势向前是正道。

  剧场同样需要前进。“南京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大华大戏院”“雅歌”“公余联欢社”“新生社”等一众剧院曾经是南京人重要的文化休闲去处。

  从上世纪80年代,以话剧《绝对信号》开始,我国戏剧掀起以小剧场方式进行表演的风潮,到1989年,南京话剧团发起举办首届南京小剧场戏剧节,成为我国小剧场戏剧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南京这座城在戏剧人眼中具有特别的分量。

  没有人一登台便是名角,小剧场演出是主创人员成才的必经之路,观众需要从小剧场得到更丰富的看戏体验。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南京,不仅坐拥江苏大剧院、南京保利大剧院等硬件设施世界一流的大剧院,还有上百座小剧场遍布城乡。国民小剧场一年演出190多场,成为国内少有的、完全靠市场化运营实现盈利的小剧场。

  放眼全国,不靠财政扶持,能实现自我收支平衡的小剧场极少。

  以国民小剧场为例,全场满座是280个座位,票价从80元——280元,以平均150元的票价测算,一场满座票房收入不到4万元,而演一场戏的成本少则也要4、5万元。

  2023年,国民小剧场演出194场,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几场。从6年前(含疫情三年)投用以来,国民小剧场已上演600多场戏。“很多年前,我们就看到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人们存在着对演出巨大的刚需,关键是要能提供大家喜欢的内容。”丁翔熟悉上海、北京的小剧场,看到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城市白领走进剧场,他知道文化消费的潜力巨大。

  “只有高频的演出才能让小剧场活下来。”国民小剧场不光是演出的载体,还努力往前端延伸,凭借对市场的熟悉,做戏剧出品人,选本,找演员,组班子排戏,进一步减少演出成本。

  国民小剧场联手江苏省演艺集团,先后创排了《丹凤街》《中央饭店》《珠江路·万万没有想到》三部城市记忆原创话剧,三部剧分别演出了106场、60场和20场。《中央饭店》被多个城市戏剧节邀请展演。下个月,这部戏受邀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

  真正被市场需要,才会一次次上演。如今,国民小剧场拉起了60多个粉丝群,有近4万硬核粉丝。

  在掌声中,当晚演出结束,《一出小戏》的主创人员走上舞台向观众介绍,观众从而得知编剧的思想、导演的意图,演员的挑战以及舞美的职责。

  和进场时一样,剧场散场时,周围的店铺又热闹了一会。

  “小剧场带来了人流,园区同时也反哺小剧场。”丁翔说。国民小剧场享受了园区物业、保洁服务,这也节省了一笔开销。

  正是看中了小剧场直接赋能园区和地段的发展,丁翔已在筹备在其它园区建设运营第二家、第三家小剧场。

  温暖生命的素人演出

  对于南京传媒学院青年教师、戏剧制作人冯圆来说,这样的小剧场太需要了。

  4月3日下午,观看完学生的毕业大戏,冯圆即全心投入到学生论文的修改中。“我是非常幸运的,能留在戏剧这个圈子里,做自己热爱的事。”冯圆说,热爱戏剧的群体很庞大,光在南京,开设表演、戏剧专业的院系也不少,但真正能留下来专职从事戏剧艺术的并不多。

  不专职又怎样?对很多人来说,并不一定非得是专职创作者、专业演员才能继续热爱戏剧。戏剧,成为一部分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南京50多所院校几乎都有戏剧社团,甚至不少中学也有活跃的戏剧团体,这类社团人数之多,难以计数。很多人因为学生时代的社团,而培养了一生的爱好。

  龚龚,这位晓庄师范学院的英语教师,在国内即兴戏剧圈小有名气。即兴戏剧根据观众现场要求,即兴表演,2011年我国才开始出现这种表演。龚龚曾经大半年,每个周末去上海学即兴戏剧,后来在学校成立巴适即兴社团,在校内外招募学员。这两年巴适即兴受邀在全国各地演出,在2023年的澳门亚洲剧场运动会中,一举夺冠。

  自由摄影师昊昊,热衷拍摄火箭上天,送过外卖,做过翻译,最近加入到巴适即兴,一下子有找到家的感觉。“表演的时候,无论多么紧张,表现有多差,队友都能接下来,慢慢心就安了。”台上的安心延展到整个生命,“哪也不想去,就想留在南京,和大家一起演戏,一起看戏。”

  “即兴戏剧强调的是荣耀队友,成全对方,只有这样,表演才能顺畅地继续。”龚龚说,无数次磨合,能留下来的几乎都是纯粹的、感受细腻的人,“我们是自己寻找家人”。

  戏剧的实质就是角色的扮演。人活一世,不过是演好自己的角色。可是在规定的角色之外,还有多少角色隐匿于内心深处。

  生活欠你的,戏剧可以补偿。

  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南京大学黑匣子剧场看剧,被称为斜杠青年的柒哥这次上台演戏。“南京大学排《一种旁观》,对外招募演员,我被选上了。”柒哥是高校老师,爱做糕点,与人合伙开了家蛋糕店,能攒点钱来搞表演。他说自己两年前才偶然接触到表演,一下就上瘾,边学边演。

  “工作对我来说没多少乐趣,在舞台上能释放自己,表演让我快乐。”柒哥喜欢尝试不同角色,每次都打开一个新空间,慢慢地,他感觉在现实中的自己更自如了。“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做事,好像找准了适合自己的节奏。”报班学习、上台表演,从没去想现实的回报,眼前有喜欢的剧,这位小伙子已经觉得赚大了。

  南京大学黑匣子剧场本学期的周末档期早都排满。艺术硕士高羽辰刚刚执导完《一种旁观》。她说,毕业后要找别的工作积累人生阅历,对戏剧的热爱会伴随终身。

  南京的戏剧生态日渐繁盛。

  南京活跃着一大批素人演员。财经专业毕业的周文睿通过校园戏剧社团与表演结缘,毕业后加入蓝色天际,主理爱剧团,带领一批非职业演员登上乌镇戏剧节·贺春季演。清明放假前一天晚上,好几个电话联系他要报名马上开班的表演工作坊。“名额满了,下次我一定通知您。”挂了电话,周文睿笑着解释,“越来越多人开始学习表演开启人生的另一面,我们珍惜这种热爱。”

  剧和城悄无声息的交融

  激发热情,于无声处散发光亮,这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

  3月24日,“南京新剧荟新萃奖——最佳剧目”由艺委会主席赖声川揭晓,《逆转未来》这四个字一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弥漫全场。《逆转未来》剧组所有人都含着眼泪。赖声川说,他为《逆转未来》剧组感到骄傲,也为南京新剧荟感到骄傲。戏剧丰富了剧组成员们的生命,而他们也用自己的努力丰富了观众的生命。

  《逆转未来》是一部残健素人融合表演的戏剧,意在改变世人的刻板印象,让观众思考残障或健全、优势或劣势都是一种处境,是不断变化、流动的,没有人能永远停留在其中一端。制作人孙妖妖说,此前一直担心,评审组会因为是残疾人演出而颁发特别关注奖,没想到能获得最佳剧目。“南京以平视的眼光看待我们,是一座具备现代思想的城市。”孙妖妖说,南京是福地,希望有机会常来。

  戏剧让更多人和南京发生连接,让南京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斥巨资制作《浮士德》,还要持续推出世界经典剧目,就是要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人是怎么解读世界经典,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吴玮玮很自信,他说现在的我们有能力用中国的语言讲述世界故事。

  不仅是世界故事,南京的身影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很快第一部反映南京长江大桥与南京人的故事将在南京艺术学院首演。《大桥风景》制作人杨柳说,希望这部剧能传递出南京人随性、热情又带有点文学气质的特性。

  带有南京印记的戏剧IP,是这座城市留给世界和未来的礼物。

  而国民小剧场的丁翔也有他藏不住的“野心”。“我希望外地人到南京来玩,白天夫子庙、中山陵、总统府,晚上在1913国民剧场看一场剧,深夜再到1912喝酒。”丁翔深知国民小剧场受追捧离不开长江路文化集聚区的带动。

  国民小剧场所在的这片文化集聚区汇聚了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六朝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图书馆等众多文化场馆。附近1公里左右光剧场就有紫金大剧院、大华大戏院、南京文化艺术中心。

  放眼南京,戏和城在彼此成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3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