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社会

援疆,“南通模式”亚克西

  “亚克西,南通援疆确实亚克西!”金秋时节,记者穿越西北边陲,行走伊犁河谷,听到最多的就是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发自肺腑的这般赞美。

  2010年底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对口支援北疆人口第一大县伊宁县以来,南通创造的援疆新模式,为新疆各族人民送去实惠和希望。

  建筑之乡援疆,首摘鲁班奖

  “了不得,南通援建的县人民医院通过鲁班奖复查验收啦!”8月24日,记者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伊宁县人民医院,巧遇国家鲁班奖工程评审专家组一行完成对这个工程的最后复查验收。

  这意味着,江苏乃至全国的援疆工程的首个鲁班奖,在这里诞生!

  “援疆工作不搞形象工程,但援建工程一定要出形象。我们要求,每一个工程都要打造成无愧于南通‘建筑之乡’的精品力作,不留遗憾留丰碑!”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陶荣龙介绍,这是南通援疆的“交钥匙”工程,也是江苏援疆的重点民生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确保‘天山杯’,争创鲁班奖——56.6米高的大楼,最终垂直偏差最大值仅为8毫米!”

  在伊宁,“形象漂亮、质量过硬、功能完善”已成为南通援建工程的代名词,17个援建工程中,获省、自治区以上质量管理奖项的有10个,在省援疆前指综合考核中连续两年名列江苏第一。

  “南通LOGO,给我们送来新生活”

  一排排新建的砖墙红钢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将房屋分隔得整齐划一。走访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一个个挂有“南通援建”LOGO的农牧民集中居住区,现代气息与民族风情完美相融。

  “以前我们住的大多是草顶土坯房,一遇雨雪天就提心吊胆。”领着记者参观自家水、电、气、卫齐全的宽敞新房,下吐鲁番于孜村维族妇女夏黑旦木感慨万千,“多亏了南通援助的富民安居工程,我们过上了新生活。”

  3年前一场50年不遇的雨雪灾害,压垮了当地1800多套土坯房。刚刚进驻伊宁的南通援疆工作组,紧急投入抢险救灾。

  “我们很快发现,送‘急救包’救得了一时,救不了长远。”南通援疆干部、伊宁建设局副局长吴昊回忆说,无数次登门入户调查走访后,一个融救灾解难与安居富民于一体的全新援助方案迅速出笼。“方案的核心,是整村统一规划,统一改建,统一配套,既尊重少数民族传统,又引进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南通LOGO亚克西,真正给我们少数民族兄弟送来了全新的生活!”伊宁县长阿不都克尤木,指着一个个“双手捧着一颗心”图案的“南通援建”LOGO,由衷赞叹并介绍说,这一“南通模式”为全国援疆提供了宝贵经验,得到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已在全疆推广,仅伊宁就有1.3万多户各族居民从中受益。

  留下种子,培养带不走的队伍

  “援疆时间有限,关键是离疆时留下什么”——3年前援疆担任伊宁分管文教卫的副县长以来,袁鸿飞一直致力于干好一件事:推动创建南通-伊宁人才教育共同体。他的想法是,“现在扶贫解困需要人才,将来振兴腾飞更需要人才,关键是要把‘种子’留下,为边疆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8月26日下午,南通市地理学科带头人、伊宁县二中副校长张翊翔,为本校文科老师新学期备课培训上课。县一中的维族老师玛丽娅·古丽等人也悄然挤了进来。

  玛丽娅不是南通援疆老师的唯一“学生”。张翊翔倡议发起的联合教研活动,曾吸引伊犁河谷8县2市400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争相参与,引发轰动。“把‘南通中学’办进伊宁,让伊宁教学融入‘南通教育’。”南通援疆老师根据当地实际,独创“立足一个班级,示范一个学科,引领一个年级,带动一所学校,影响一个区域”等“五个一”教育援疆“南通模式”,让更多的当地学生、老师受益。短短3年时间,先后有40多名当地教师成长为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

  为边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南通借助新搭建的两地人才教育共同体平台,给伊犁河谷吹来敬业奉献的清风,更给草原播下了创新开拓的希望种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92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