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首页>地方频道>常州>旅游

多学者点评常州模式 吴晓波谈"供给侧改革"试验

   “供给侧改革”的常州试验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在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改革主张。“供给侧改革”——这个新的经济学名词,目前正成为中国政商界的一个新热点,预示着产业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就是这几天,我们不无欣喜地看到,常州,已在实践中为即将展开的“供给侧改革”探索新的试验路径。

  通俗而言,“供给侧改革”是希望从供给端彻底改变当今中国产销市场的错配现象:历经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能生产全球最多的商品,可是,老百姓居然还要远赴海外去抱回奶粉和马桶盖。“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出,就是试图加大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及效率,以破解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难题。

  常州是改革开放之后涌现出来的第一批新型工业城市,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它就以“苏南模式”闻名全国,并且是最早全面推行厂长责任制改革的城市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常州30余年的工业化演进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样本,几乎集中体现了改革的所有成效与困境。它走过了产业经济变革的“中国三部曲”:苏南模式激发出了基层集体经济的活力,一大批企业能人的涌现让常州经济迅速完成了工业现代化的第一次惊险飞跃;其后,靠成本和规模优势崛起的块状经济遭遇成长瓶颈,随即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进入本世纪之后,轻工业资本溢出,向上游的重工业转移,制造业的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进入新的调整转型期。常州当今正在进行的产城融合创新,是30余年产业演进的一次合理升级,它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发生的,工业智能化技术、材料革命、互联网浪潮及新的资本模式为制造业的迭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就本质而言,这是一次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内的要素革命。

  对常州,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让人惊喜的成果:

  首先是“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的技术跃进。石墨烯、机器人、光伏组件及特种电缆等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同步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它们重构了常州的制造业格局。

  其次是人才的聚集及能量喷发,数以万计的高级人才被源源不断地引入常州,使得技术研发和突破的力度大大加强,从而实现了人才的全球化接轨。

  第三,绿色之城的战略实施,让人们对一座工业城市的旧有印象彻底改观:没有所谓的“第一高楼”,却在每一处建筑里嵌入绿色基因;没有北上广那样的快节奏,却让每一个人体味到生存和生活的差别;不把GDP挂在嘴上,却孕育出藏富于民的民营经济和商业繁华。

  中国产业经济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是基层政府和企业家合力创新的结果,它们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而无一不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痛苦探索。正在发生的这场常州试验,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它的探索方向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取向,另一方面,它的经验心得可供很多同样陷入成长困局的制造业城市借鉴观摩。

  期待有一天,再赴常州,目睹那里的创新。

  创新,让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兼金融研究所所长)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都正在发生较大的调整,我们欣喜地看到,常州正按照中央指出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调整,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大逻辑,新常态指的是多重因素变化的综合优化过程,它指向两个目标:一是从经济发展方式上,我们要真正实现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益改善,可持续增长的良性生产方式;二是体制定型,形成一个更加成熟和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新常态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稳态,从供应看,要素供给效率下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潜在增长率下移这些问题依然严峻。

  新常态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特征正在发展壮大,另一些特征正在弱化改变或者消失。常州的做法正是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产业结构、产业动能向双“中高”迈进,走出一条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人与城市和谐相生的转型路径。这正是引领新常态的行动维度。

  关于投资维度。在新常态下,稳增长依然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动力依然来自投资。从常州产城融合的实践来看,投资更多地投向消费和生态建设,投向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健康等,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生态修复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

  第二,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通过全面创新寻求新的增长动力源,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新常态时期,我们已经不可能依靠要素规模驱动来支撑未来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要素质量,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进步,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优质产品集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壮大新动能,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尤其要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让创新成果产业化,让创新与创业水乳交融,科技与产业比翼齐飞。所有的经济活动要靠劳动、资本、技术进步三要素来推动。我注意到,石墨烯、智能装备、机器人、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常州之所以呈现蓬勃生长的态势,就在于常州“举重若轻”,没有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党委、政府主要去做什么呢?着力三点,一、创造并维护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二、在创新的公共产品领域,发挥主导、引导、关键作用,汇聚政府、企业、资源、机制、环境等多种创新力量,做好创新服务、营造创新生态,做公共平台,做产业研究院,让大家共同使用,让新兴增长点在这个产业苗圃里破壳而出,迎风而长;三、像投行那样行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效融合,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也是改革政府行为的一个着力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42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