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人文

让苏州优秀家训家规活在当下

  陈兴南

  陈兴南

  陈其弟

  陈其弟

  □施晓平

  陈兴南:1963年生,苏州人,毕业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档案学专业、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法学理论专业,曾任苏州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等职,2015年3月起任苏州市地方志办主任、市方志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爱好书法、文史、摄影,苏州市书法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基于内容管理的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研究》国家获奖课题主要研究人员。

  陈其弟:1964年生,苏州人,198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专业,现任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参与首轮《苏州市志》、二轮《苏州市志(1986-2005)》编纂,组织指导苏州各县(市)、区志书的编纂工作,先后评审、验收50多部苏州各县(市)志、区志、部门志、乡镇志、村志,总计审读志稿3000多万字;出版《苏州地方志综录》等修志理论著作3部、《苏州桃花坞》等地情读物2部,整理出版《洪武苏州府志》等苏州历代旧志20多种,计400余万字,并在《中国地方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300余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国有国法,齐家有家规。中国家训家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特别节目,重新引起人们对家风和家训家规的关注。一年多过去,这一话题仍为大众所津津乐道。中央文明办甚至提出了“厅堂悬挂家训”的要求。

  苏州名门望族众多、文化发达,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除形成融入千家万户的家风外,还出现了众多贯穿于各家族发展历程的家训家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兴南、副主任陈其弟对此认为,应该让它们活在当下。

  范仲淹制订的《义庄规矩》就明显具有家规族约的内容

  苏周刊:家训家规是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能说说什么是家训家规吗?

  陈兴南:“家”指的是家庭、家族;“训”的本义是劝说归顺,引申义是说教、教导,往往比较严厉;“规”是劝告、建议,尤其是指温和但尽力地劝。后来人们一般不再区分到底是严厉还是温和,而统称为家训家规。就像《弟子规》说:“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这里就把“规”和“训”合在一起了。所以我们对“家训家规”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由一个家族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行为的准则,也叫“家法”。

  苏周刊:为什么会产生家训家规?它们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陈其弟: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规家训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会产生这一事物。

  家训家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注重法纪;二是和睦宗族、乡里;三是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四是行为合乎礼教、做事有名分;五是修身齐家,也就是使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苏周刊:苏州的家训家规跟全国相比,有什么特点?

  陈兴南:我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出现时间早、内容丰富、立意深远、各具特色。

  苏周刊:出现时间早体现在什么地方?

  陈兴南: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家规族约卷》,收有全国各地240余个家族的家规家训,其中5个是苏州地区的。该书的《序》提到,在我国存世家谱中,最早期的具有明显家规族约内容的要数北宋名臣、苏州人范仲淹在皇祐二年(1050年)制订的《义庄规矩》,并说:“这项规制在治平元年(1064年)得到朝廷首肯,为此,族人在苏州天平山白云寺先公祠堂旁刻石立碑,以示子子孙孙遵承勿替。义庄规则自此成为家规族约中首创的一种类型”。

  苏周刊:内容丰富又体现在哪里?

  陈兴南:苏州名门望族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望族人家,都是人才辈出。2006年市地方志办“苏州地方历史文化读物”丛书推出了《苏州名门望族》一书,收入其中的姓氏达24个(实际上能收入的姓氏还要多)。这些姓氏几乎每个都有自己的“家法”,让苏州的家训家规内容十分丰富,看下来至少涉及修身、励志、劝学、诚信、廉政、仁爱、孝慈、教子、和敬、处世等十个方面。

  苏周刊:立意深远怎么理解?

  陈兴南:家长、族长都爱子女、族亲,希望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但有些家长、族长不懂得如何爱子女、爱族亲,有人溺爱,有人偏心地爱,结果子女、族亲不成材,往往是“富不过三代”,甚至成为“啃老族”“败家子”。

  苏州名门望族因为文化层次高,所以往往能着眼长远,制订严格的家训家规,并落到实处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子女和族亲的发展,《朱子家训》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一家训家规后来被广为借鉴,产生全国影响。

  苏周刊:各具特色表现在哪里?

  陈兴南:苏州的家训家规不但涵盖面广,而且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虽然经过“文革”,苏州的家谱大多已经毁灭了,许多名门望族的后人也迁居外地甚至国外,但根据史料记载、本地和外地留存下来的苏州家谱、以及望族后人们撰写的文章,还是不难发现这一特点的。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40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