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人文

金陵文物修复世家汪氏:本分做人 勤恳做事

????长三角城市网讯南京5月25日电(戚轩瑜 金戈 宁纪轩)南京有一汪姓文物修复世家,祖孙三代从事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汪家恪守“本分做人,勤恳做事”八字箴言,凭借精湛技艺,让许多破损的“国宝”华彩重现。而汪氏三代甘坐冷板凳、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家训解读】

????“本分做人” 解读:要求子孙恪守孝道、修身感恩、团结互助,脚踏实地,不慕虚名,安分守己。

????“勤恳做事” 解读:告诫子孙要有职业操守,珍惜个人声誉,秉承爱岗敬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执业态度,以虔诚、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事业。

????(原文出自汪氏家训)

????【家风故事】

????汪桔生,系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专家,1960年出生于文物修复世家。祖父汪麟书、父亲汪寿椿都是“文物郎中”,到他已是第三代了。据汪桔生介绍,修复残损文物是家传“绝活”,汪家有一条口口相传的家训,即“本分做人,勤恳做事”。

????汪桔生的先祖汪守和(1764年-1836年),字惟衣,号巽泉,江西乐平县(今乐平市)人,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侍讲、内阁学士、学政、侍郎、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据史料记载,汪守和为官四十载,性格纯良、为人正派、清廉恭谨,卒赠太子太保。汪氏家族深以为荣,常念先人品行遗风。

????祖孙三代恪守“八字箴言”

????1912年,汪氏后人汪麟书搬迁至南京,经营古玩生意兼代客红木加工。1922年,汪麟书之子汪寿椿接受数年私塾教育之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古玩鉴赏及修复技艺,同时师从金陵府东街朱大力师傅,学习红木修复技艺。汪寿椿(1908―1985年),作为南京文管会的第一代修复专家,曾经成功地把一件碎成260多块的东晋玻璃杯复原。

????汪桔生自小受家学耳濡目染,对文物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南京市博物馆保管研究部,在父亲汪寿椿手把手的传授下,开始上手修复各类文物。

????汪桔生称,承袭祖传技艺,并没有讨巧的捷径可走,一方面要勤学苦练、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家规中的“本分做人”,即是要求子孙恪守孝道、修身感恩、团结互助。汪麟书要求子孙作为“手艺人”,待人接物务必诚实本分、言行一致,不能将祖传技艺视作“人上人”的垫脚石。还要求子孙做人做事不能自私自利,须有合作共享精神。

????“勤恳做事”是汪家非常看重的精神传承,要求子孙恪守职业操守,珍惜个人声誉,以虔诚之心修复和保护文物。文物修复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重新赋予它生命”,必须要以“细腻而专注”的工作状态认真对待,不得有丝毫马虎和懈怠。汪家为此立了一条规矩:凡从自己手上修复出来的东西,工艺水准必须高于同行标准,要让鉴赏者找不到修复过的痕迹。汪桔生表示,自己在修复文物时,如果白天没有找到解决方案,晚上就睡不好觉,许多灵感常常是在梦中产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敬业痴迷程度可见一斑。

????父子合力修复“青瓷之王”

????2007年,南京市博物馆举办《龙吟虎啸―――馆藏精品展》,市博物馆馆藏的两件一级文物青瓷莲花尊同时展出。青瓷莲花尊,通高85厘米,器物造型高大庄重,装饰华丽繁缛,工艺精巧细致,堪称稀世珍品,被誉为“青瓷之王”。它们出土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大墓,其中一件较为完整,另一只则已经碎成十几片。正是得益于汪桔生父子俩通力合作,修复后的完整“国宝”呈现于世人眼前。

????汪桔生说,尽管自己已深得祖传技艺的“真昧”,练就精湛技艺,但他从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满足心态,仍在不断总结和学习。

????他还把修复技术拓展到对大型文物的出土保护方面。相较于他的父亲,汪桔生又多了一个“文物保护专家”的头衔。他曾参与六朝道路标本“搬家”工程,把如此大件的文物从出土地挖掘出来,并为其安全“搬家”,此举在全国是首次。汪桔生还曾现场参与提取举世瞩目的“七宝阿育王塔”。

????【今人感悟】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15年8月,来自赞比亚、纳米比亚、塞舌尔三个国家的学员来到南京,接受文物修复培训。作为老师的汪桔生告诉他们:“文物医生”不好当,一件国宝级文物有时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修好,过程艰辛繁琐。修复文物不仅要靠悟性,更要靠坐如古钟、心如发细的耐心。在修复文物之前,首先要了解这件文物的历史,创作于什么时期,结构如何,做到胸有成竹。如果在不了解文物特性的情况下冒然动手修复,那么很可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祖辈的‘八字箴言’言简意赅,却令我终身难忘,受益匪浅。仔细想来,如何做人做事尽在其中矣。”汪桔生感叹道。

????古人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文物修复也要有一股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能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摒弃浮躁,专心细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和倡导的“工匠精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0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