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打破院系壁垒 江苏省内多所高校放开转专业申请

让学非所爱者重选所爱

    中国江苏网7月12日讯 “高考时,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填报南农大风景园林专业,却以2分之差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可我不喜欢,甚至一度想到复读。”7月3日,南京农业大学女生韩卓育坐在该校专业特长综合素质面试现场。连她在内,全校共4名学生参加面试。大家各展所长,希望说服面试官,转入心仪专业。

    对部分学生来说,大一转专业,是对所学专业及职业方向的重新选择。有调查显示,高达70%的大学新生想转专业,有17%的新生表示想转而转不了。省内一位高招专家指出,考生高考报志愿不服从调剂,可能落榜。服从调剂,可能会被调剂到不想学的专业,导致不少学生因“学非所爱”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在多数高校,学生转专业,学分绩点是不可逾越的门槛。尽管部分高校已为本科生转专业开口子,但通常是成绩优秀者优先,中等生或成绩较差的几乎没通道。南农大副校长董维春说,能如愿转专业的往往是本专业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他们多往热门专业挤,既然本专业学得很好,为什么要走呢?而一些本专业成绩稍差,但在另一个专业确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却很难有机会再选择。

    韩卓育参加的这场面试,就是南农大首次为学分达不到转专业要求,但又对某个专业感兴趣,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提供的机会。该校教务处处长王恬介绍,南农大转专业新政参考国外高校做法,有突出专业特长的学生,出具相关证明,由3名以上教授或副教授实名推荐,学校组织面试,确认是否允许其转专业。今年起,南农大62个专业将不设置成绩门槛,全面放开在校生转专业申请。本科生在校期间,可获两次转专业机会,即在大一、大二春季学期,有意向的学生均可按相关学院转专业要求提交申请。

    转专业多是优等生专利

    除南农大,省内还有不少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大致有3条路:学校实验班或特色班面向新生选拔;新生在大一末或大二末,按学分绩点竞争新专业;按大类招生院系,学生二年级可重选专业方向。

    很多高校对转专业的人数进行限制。东南大学新生入学一年后,可参加转系、转专业考试,每年约有5%的学生能转系、转专业;中国药科大学则要求,学生必修课加权分成绩排年级前20%,才能参与转专业考试,最终通过的有5%-10%;河海大学每年有600人申请转专业,但最后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的仅200人,占当年本科招生计划的15%。显然,转专业多半还是优等生的专利。

    省内高校学生转专业,人数多控制在全年级总人数的10%—20%,除需符合硬性成绩条件,学生还要通过相关考试,院系、专业之间差异越大,转起来难度越大。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的高校,省内乃至国内几乎没有。南大教务处郑煜老师介绍,2009年起该校首创“学分流转”制度,实施大类招生,逐步打破院系壁垒,开放全校课程,让新生通过一年自主选择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他们只需完成准入课程的最低学分,就可能转入其他专业。

    南京审计学院学生转专业机会次数较多,大一开学参加特色办学项目选拔考试,通过考试且试读合格,可转入相关专业;大二开学,专业必修课成绩排名前15%可申请转专业;大二下学期可申请在同一院系内转专业,成绩排名只需在前50%。不过,学生想转入学校热点专业,门槛就不是一般的高了。南大经济学院每个专业每年只能转入几个人,而报考数每年都有几十人。南审的审计学专业每年转入计划有35人,要求学生大一上半学期转出专业的成绩排名前3%。

    转专业的门为何开不大

    “省内不少高校转专业口子一度开得很大,但后来陆续收紧规模,抬高转专业门槛。”南京某高校不愿具名人士介绍,前几年,该校每年最多有1000多名学生转专业,但因转专业人数过多,正常教学安排都出现混乱,而个别院系“逃兵”太多,以至于出现教师多学生少的窘况。“转专业主要受限于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我们学校有的热门专业生师比已超过18:1的办学要求。各专业招生时,往往按师资定人数,放开来转专业,学生自由流动,有的专业师资不够,有的专业教师过剩,学校把他们挪到哪儿呢?”

    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分析,高校现在仍把专业视为资源,按等级、热门程度划分不同的分数线,自然不会轻易抹掉专业之间的界限,让学生自由转专业。事实上,即便转专业力度较大的南大、南审,每年转专业的人数都只有百余人。

    国外一些大学学生入学前不用急着选专业,等入学后再选。有些大学专门为专业未定的新生指定老师,指导其选专业、选课程。调查显示,六成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在斯坦福大学,学生甚至可以根据兴趣随时更改专业。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攻读护士专业的李娴告诉记者,在澳洲大学换专业,不存在所谓冷门专业转热门专业难,护士转会计、商业管理,入学第一年后提出申请即可。

    受访专家表示,国内学生转专业是奖励式的,学而优才可“转”,这是从学校本位,从方便管理,而不是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高校转专业,门可以开得更大。高校应转变思维,多考虑学生的兴趣与意愿,服务学生成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解决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最终靠打破专业界限。高校应把相关专业整合在一个大平台上招生,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再自主选择专业。学校提供和开放更多的学科课程资源,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打破制度框架,实现自由转学制度。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王 拓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8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