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民生

一季度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南京主导产业增势稳健

长三角城市网讯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经济新动能迅速成长、一批面向未来的产业蕴含强劲的爆发潜力……一季度,我市“4+4+1”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左右,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78%。

主导产业主营收入占比超过78%

近日,南钢成功中标世界最大规模陆上能源通道――中石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黑河―长岭)段OD1422×30.8毫米的X80管线钢订单。该订单是目前国内工程项目厚度最厚、管径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管线。

“此次中标填补了南钢在中俄东线项目上的业绩空白,为后续类似的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服务经验。”南钢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该工程是我国口径最大、压力最高的长距离天然气输送管道,是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的一张“创新名片”。其沿线自然环境复杂,多年冻土、水网沼泽和林带交替分布,对管线的技术要求极高。

不久前,南钢刚刚中标三峡集团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1.1万吨水电钢订单。这是继三峡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后,南钢拿下的又一万吨级水电项目订单。截至3月份,南钢已斩获国内外水电项目订单8.1万吨。

凭借一笔笔高技术含量订单的落地,南钢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的典范。去年底,我市将“先进钢铁材料”纳入“4+4+1”主导产业体系,鼓励传统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季度,南钢等重点工业企业生产保持两位数增幅,订单饱满,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不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也在加快培育成长。预计前三月,我市“4+4+1”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左右,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78%。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工业生产增速达到201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现代服务业保持稳健增长势头

今年一季度,位于江北新区的航天信息江苏有限公司实现开门红,营业收入达15.67亿元,同比增长62%。该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魏运发介绍,公司是一家以信息安全为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自主研发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及相关税控延伸产品颇受市场认可。作为全市前20强规上服务企业,公司成功拓展了苏南三市市场,业务量明显攀升。

记者了解到,在以航天信息江苏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助力下,今年一季度,江北新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导效应显著,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

作为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雨花台区同样保持了快速发展:1―3月份,预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80亿元,同比增长13.2%,新增涉软企业39家,新增软件产业建筑面积14.07万平方米。软件谷自主培养的企业“运满满”与贵阳企业“货车帮”合并后,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独角兽”榜单中位列第47位。一季度,“满帮”与华为、途牛等企业营收均大幅增长。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带动我市服务业保持了总体稳健的势头,1―3月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收增幅都在15%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幅都在10%左右。

多个未来产业蕴含爆发潜力

“去年初才3块多港币,昨天收盘价已经涨到27元,没想到南京还有爆发力这么强的创新公司!”

这家令股民黄杨感叹不已的企业,就是位于江宁高新园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其股价爆发式增长的秘诀,来自不间断的研发创新。日前,该公司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研发的细胞疗法(CAR―T),收到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出的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国内首个CAR―T疗法临床试验获批,掀开中国细胞治疗行业里程碑式的一页。

加快培育基因检测、细胞治疗、精准医疗等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构建与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的生命健康产业链条――是我市“4+4+1”主导产业体系提出要探索和培育的一批未来产业之一。今年一季度,江宁区生命科学等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增速高于支柱产业10.4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是我市要重点探索和培育的另一个未来产业方向。南京开发区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列。截至目前,该开发区共落户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超过65家,现有研发人员超过3500人,引育领军人才超过30名,企业年度营收超过55亿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AI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南京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未来三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出台了《南京开发区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围绕人工智能企业实际需求集中出台了20条极具含金量扶持政策。目前,该开发区正按照“231”发展战略,加快人工智能高地建设,即:2个基地――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3个主体――加快引进人工智能研发机构、龙头企业、领军人才;1个体系――加快完善人工智能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本报记者 查金忠 朱晓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52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