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社会

5年治水让秦淮水清岸绿景美

  原标题:5年治水让秦淮水清岸绿景美

  一座水韵花园流淌在金陵城南

  清晨,天微微亮,杨平推开小区院门,快步走向红花河边的步道。慢跑,这样的健身方式,杨平坚持近5年了。能够坚持近5年,得益于黑臭的红花河得到治理,变得水清岸绿。5年治水造福百姓,这是秦淮区水系流域花园的一个缩影。

  俯瞰秦淮,河网密布,湖塘错落有致,如同绿宝石散发出美丽光芒。月牙湖、清水塘堪称全国水环境治理的范本,红花河、外秦淮河副支、西玉带河等曾经的黑臭河,已华丽变身为居民家门口的水韵花园……秦淮因水得名、因水而兴,共有河道、湖泊41处及小微水体32个,水环境提升一直作为全区“1号工程”来强力推进,2017年全面消除黑臭,2018年完成雨污分流,2019年水质稳定达标。水环境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长治久清的背后,是秦淮区努力让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

  12月1日上午,秦淮区主要领导调度水环境整治工作,记者现场获悉,目前,秦淮正在持续打造“秦淮水系流域花园”,全力以赴向“全域四类水”进军,最终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暗涵“重见天日”,黑臭河变景观河

  红花河始于应天大街秦虹南路,下穿大明路,最终流入响水河。几十年前,红花地区是一片菜地,红花河是一条灌溉渠,水质很好,可以直接浇灌蔬菜。随着城市扩展,红花河逐渐成了周边居民的困扰。

  到了2015年,红花河已成为一条断头河,河水呈墨绿色,成了令人生厌的黑臭河。“房子挨着河边,红花河脏乱差,看着就恶心。最受不了的是河水的臭味,夏天关着窗户都能闻到味道,待在家里很压抑。小区居民经常说,还不如把它填平算了。”杨平说,自己住在康业里小区,房子正好是紧挨红花河的那一幢。

  红花河治理并不容易。红花河社区河长童庆顺介绍:“原先大明路以东约250米河段是暗涵,河面上建有5层的商业楼宇及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2015年,启动黑臭河整治时发现,需要治理的11个污水排口中有6个都被压在暗涵里,涵内淤积情况严重,而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进入,要清淤只能靠人工,费时费力。”

  为了根治红花河的黑臭,2016年,秦淮区启动红花河周边拆违、征收、退让等工作,排除万难将河面覆盖建筑全部拆除,恢复河道原貌以重现活力,同时,启动清淤疏浚、引调补水、生物治理工作,强化河长制及监管体系落实等。

  如今,红花河两岸“五步一桃,十步一柳”,沿河健身步道成了周边居民散步的最佳选择,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河岸边的欢声笑语勾勒出居民幸福的生活画卷。“以前河水黑臭,有条件的邻居都搬走了,现在,有些人出高价买我们的房子,我都不卖。这么好的景观和休闲步道不是钱能随便买到的。”杨平说。

  在水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暗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红花河的蝶变提供了暗涵整治的一个样板。目前,南玉带河暗涵段水环境提升工程正在安装末端抽排泵站,计划12月中旬全部完成;童子仓沟暗涵已主体完成,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水质持续向好,碧水清波引鸟来

  12月1日,记者走访外秦淮河副支通济门桥至象房村泵站段,沿河步道上,悠闲散步的居民有说有笑……“五六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该河段社区河长王陈说。外秦淮河副支南起象房村泵站,向北穿过象房村路桥转向西流至龙蟠中路通济门桥,最终汇入内秦淮河。这里曾是渔民的聚集地,渔民的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入河中,水质越来越差。2016年,随着最后一户渔民上岸安居,如何扮靓这一湾河水,周边居民的期待更加迫切。

  “围绕水清,通过截污堵住污水,将河水抽干清除河底淤泥,再通过象房村泵站引外秦淮河水补给,同步进行河道生态治理。”王陈一边巡河一边说,河道有专人管养,水面上的垃圾会被及时清理。河堤上的健身步道和紧邻水面的滨水步道均沿河蜿蜒向前,岸上绿树成荫,景观亭、水榭、文化墙、浮雕、廊架、健身器械有机布局其中,步道灯、草坪灯及河道亮化工程让夜间也尽显美丽。如今,这段河道以及连通的清水塘,已是水环境治理的一个范本。

  从2016年之前的黑臭到如今的碧水清波,还有西玉带河。瑞金路街道相关人士介绍,经过3年综合治理,西玉带河于2019年彻底消除了黑臭,以前垃圾和违建扎堆的岸边也成了健身、赏景的绿色步道。治理期间,河道西侧廊亭至健身广场段种植了近200株樱花,形成300米的赏樱步道,并在樱花下的绿坡种植了1000平方米的地被樱花——芝樱,在地面形成大片彩色效果;廊道至55所宿舍区地被草坪缺乏光照,种植了耐阴性好的二月兰,增加了紫色系;同时,河岸上通过文化设计,让秦淮独特的明文化、水域文化、硅巷科技创新文化彰显出来。

  近5年来,秦淮区河道水质持续改善,一年一个台阶:2016年全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2017年全区河道全面稳定消除黑臭,2018年17条河道率先消除劣V类,2019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2020年将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从“有名”到“有实”,有事就找河湖长

  “喂!吴书记吗?我是老胡啊。跟你反映一下今天鸽子桥下的水质问题……”85岁高龄的胡桂龙住在内秦淮河中段沿岸,这是他今年第6次拨通内秦淮河中段街道级河长的电话。2017年,胡桂龙被聘为民间河长,几年来坚持利用散步、买菜的时间来观察河道水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联系区街河长办。“有事就找河长!”胡桂龙说。

  据秦淮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秦淮区河长制工作启动早、速度快、架构全,在不断实践中也愈发深刻认识到河长制如同人体的血管体系,既有贯穿上下的主动脉,也有延伸到末梢的毛细血管,而只有主动脉强劲有力、毛细血管顺畅无阻,才能真正发挥出河长制的作用。

  为此,秦淮区推动河长架构更加紧实,不断完善“六长一员”河长体系,积极发挥其职责作用,所有河长各司其职又配合有力,分工明确又和而不同,形成强有力的体系作用;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制定和细化基层河长的巡河标准化流程,从“底数清、职责清、范围清”的三清楚,到“巡查监督、发现问题、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的四到位,再到“一看水、二查牌、三巡河、四访民、五落实、六回头”的六步工作法,实现从“知会河长”到“智慧河长”的转变;措施施行更加切实,河长们的角色从办事员变成号令员,对于流域协同、岸上岸下联动这些大问题,各级河长共同发力,结合联席制度、例会制度等,及时推动解决;监管监督更加严实,民间监管体系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如今的约100人,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先进、居民百姓、企业家、中小学生等加入民间河长队伍,形成立体式社会监管体系;河长活动更加充实,举办民间河长座谈会、各级河长培训、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等,多次组织河长之间的联动、河长与群众间的联动,让老百姓知晓河长制和水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民间志愿者人数从26人增加到近300人,河道民意测评满意度平均达95%以上,形成了人人关心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5年来,秦淮坚持还河于民,先后拆除河道蓝线范围内建构筑物2731处,合计面积10万平方米,实现沿河步道80公里全线贯通;坚持截污治本,完成排口整治343个,完成雨污分流新建片区及回头看1495个,累计清淤160万立方米,分类实施生态修复河道22条。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让秦淮区河长制逐步实现“有名”到“有实”的转变,也让沿河老百姓的心里能真正踏踏实实。(通讯员 谈刚 记者 李有明 严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2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