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我们站在对接世界的第一线” 上海浦东今日迎来开发开放34周年

  4月17日下午,在“浦东改革开放主题展”现场,一群人正驻足于一张3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前。照片上的上海浦东新区街景,楼房低矮,远方空旷。窗外雨声淅沥,讲解员的声音却清澈嘹亮,激荡着在场每个参观者的内心。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迎来开发开放34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邀请在浦东工作、创业、生活的60余名普通百姓,到浦东展览馆观看“浦东改革开放主题展”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10周年改革建设成就展”。

  前者凝结了浦东34年的沧桑巨变,后者印证了中国自“入世”后,坚持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人们在这里感知到的,是一部城市的发展史,是一段奋进的征程。

  记者现场采访了4名参观者,他们素昧平生,却有一个共同身份:浦东人。如今的浦东,正由这样一个个平凡的个体所塑造;浦东的34年发展历程,也照见了这些个体身后各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研人:在岸边对话业界前沿

  24岁的湖北男孩黄惊涛,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攻读博士二年级。

  在“浦东改革开放主题展”的一块展板前,他认真阅读着每一串数字:浦东已有14个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设施;2023年,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2464亿元、约占全市75%;集聚了1.1万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规模达到3782亿元……

  初来浦东,黄惊涛总觉得,“国际化”“现代化”就是他想象中的浦东。“就拿我们李所(李政道研究所的简称)来说,我们的日常工作语言是英文。国内外顶尖的物理学者都会经常来李所交流。我们课题组里,就有一个来自爱尔兰的博士。每周,光是与我研究领域相关的国际讲座,就有两三场。”

  李所坐落在张江科学城。1992年,张江科学城的前身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区。30余年来,张江已汇聚企业1.8万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基础科研能力深厚。

  来到浦东后,黄惊涛参与了“海铃计划”。那是为了洞悉宇宙,李所的科学家启动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深海大工程。根据概念设计,研究团队将在我国海域靠近赤道一个深约3.5公里的深海平原建设直径约4公里、占地约12平方公里的探测器阵列。阵列由1200根线缆组成,每根线缆搭载20个光学探测球舱,如同深海中的一串铃铛,静待高能中微子的到来。

  黄惊涛说,中国的基础物理研究起步比欧美国家晚。“如果想要超越西方,当下最大竞争力在于我们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海铃计划”来说,就是要有强大的深海工业制造水平,来建这样一个大型的深海工程装置。“浦东在造船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领先,本身就具有天然优势。”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浦东,投身基础科研领域,他们也将为这片土地带来别样的活力。“现在,我们很多同学都住在上海交通大学张江校区。这里周边交通、购物都很便利,我们还喜欢结伴去上海天文馆当志愿者、讲解员。”

  最让黄惊涛热衷的一项“活动”,是沿着李所旁边的一条河岸步道散步。“那是浦东新区为李所专门打造的一条健步道,一圈正好1公里。日常去那里散步,很轻易就会遇到来自各个国家的业界‘大佬’。你可以随时跟他们攀谈、向他们提问。那种自由轻松的学术氛围,能够激发大家更多想象力。”

  差旅人:半小时车程联通世界

  这两年,于淼一直在路上。2023年10月,作为东超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东超全息(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浦东金桥正式成立。总经理于淼,带领着研发团队、销售团队,立足上海,放眼全球,为公司的科技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

  观展中,于淼特地搜索了一下金桥的老照片,“我特别想知道,34年前,它究竟长什么样?”1990年4月,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成立;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金桥出口加工区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金桥出口加工区由此升级为我国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如今的金桥,已形成以“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东超科技在一番考察之后,坚定选择落户金桥,正是看重这里的产业生态和环境。“我们特别希望能够与园区内的头部科技企业深度链接,携手合作,通过创新科技去创造更多令人神往的应用场景。”

  作为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东超科技的核心产品是裸眼3D技术。于淼说:“传统的全息影像,是需要依靠介质的。我们的技术可以不需要任何穿戴设备,就实现交互,让《钢铁侠》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如今,该技术已在智能座舱、医疗卫生、民生工程、智慧家居、展览展示等方面投入应用。

  子公司落地浦东后,东超科技一下子打开了国际化的大门。“我们在上海配置了展厅,能够让全世界的客户来实际体验我们的应用场景;我们还跟许多头部企业、跨国公司有了进一步的合作。更重要的是,现在来自中东等地的热资本正通过上海这扇窗认识中国企业,我们站在对接世界的第一线,更容易获得外部世界对我们的了解与青睐。”于淼说。

  如今,于淼和公司的许多小伙伴都在浦东安家落户了。不过作为经常“飞来飞去”的差旅人,选择住在浦东,于淼有她的道理。“浦东的高效服务对差旅人很友好。再加上住在浦东,从任何地方出差到浦东机场,车程半小时。相当于半小时,我就能联通全世界了。”

  创业者:看重面向未来的机遇

  “对浦东,我太熟悉了。”王道雨不由得发出感慨。

  2006年,他读大学一年级,第一次踏足浦东。从杨浦区的学校出发,兜兜转转了两个小时,才终于抵达浦东张江镇。“那时的张江,活脱脱就是个小县城。”

  2009年,因实习的缘故,他深入浦东,住在张江高科一带,“那时,这里还是比较偏远的地方”。

  再后来,他开始创业。机缘巧合下参加了张江高科895创业营,他带着一手成立的卓道医疗正式迁入浦东。

  今年,王道雨34岁,与浦东“同龄”。那些曾经让他略感“失望”的地方,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记得以前去同事买在浦东唐镇的新房子,总觉得离市区好遥远,现在那里是成熟的社区,都觉得有些‘高攀不起’了。”早些年,王道雨请客户吃个饭,也需要驱车三四十分钟去世纪公园。如今,浦东的高架桥、高速路几乎打通了城区的四面八方。“出门上高架,十来分钟就到了。”张江高科也已经成为楼宇林立、商业繁荣的地方。“谈生意、见客户,方便多了。”

  王道雨自己的事业发展也几乎和浦东的发展同轨。他说,从最初团队只有不到10个人,到现在有接近200人。如今,卓道医疗已具备智能机器人各模块自主设计与开发的能力,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化、框架式、多学科融合的数十种技术平台,自主研发出十余款全球技术领先的上肢(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和智能康复软硬件终端,拥有百余项专利,核心产品已覆盖近千家医院。

  在王道雨看来,生而逢时,是他们这一代创业青年的幸运。选择上海、选择浦东,则是包括卓道医疗在内的,一批创新企业的幸运。

  “其实这些年,全国也有不少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向我们投来橄榄枝。为什么依然留在浦东,大家还是看重浦东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机遇。我们看到,国际市场对于上海企业的信赖度、对于上海产品的认可度都是比较高的,我们生产的这些高端医疗器械,恰恰需要依托这样的市场信任,才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实现患者的康复梦想。”王道雨说。

  老居民:老房住出新房的感觉

  烂泥渡路,曾是20世纪80年代陆家嘴地区的主干道,靠近黄浦江,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往来。如今,这条路已被时光深埋,更名为银城中路,也常常被人们拿来印证浦东34年来的城市变迁。

  今年80岁的陈六超,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在他的印象里,烂泥渡路也是一代人的“闹市区”,只是万万没想到,“不到40年的时间,浦东、陆家嘴竟然能发展成今 天的样子”。

  11岁时,因读书的缘故,陈六超从江苏海门搬家到了上海浦东。此后,他便在浦东工作、成家。如今他住在陆家嘴梅园三街坊。

  要说陆家嘴真正的变化,陈六超最清楚。“大家看到的,一定是楼越造越高了,年轻白领越来越多了。我看还有人说,高楼大厦是陆家嘴的A面,我们住的这些老旧社区是陆家嘴的B面,我不同意。我们的生活完全可以代表国际大都市。”

  陈六超娓娓道来他如今的生活:每天早起出门,到小区隔壁的梅园公园散步、打拳。近年来,为更好满足市民见绿、近绿、亲绿、享绿的需要,浦东积极推进公园绿地24小时开放及拆墙透绿。梅园公园从去年开始,就实现了24小时全天开放,围墙也全部打开了。“早上我们老年人去散步,晚上他们年轻人去跑步,很惬意。”

  上午,陈六超偶尔会去周边的医院配药、做做理疗。“先不要说周边公交线路有十几条,去三甲医院都方便,就我们家门口这个社区医院,现在也功能丰富了。日常看看小毛病,我蹬个自行车,来回最多30分钟。”

  中午,社区食堂里,老年居民人头攒动。“哪天家里不烧饭,就跑去买几个菜,方便又便宜。”

  近年来,浦东新区推进精品城区建设,城市风貌的细微改变,也让这些老居民们交口称赞。“就拿我们小区来说,路面也翻新过了,墙面也刷过了,老房子住出新房子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好不好?”

  陆家嘴的变迁,或许只是浦东开发开放34年的一个剪影。但对于生活在此处的“陈六超们”,却是半生的选择。“现在我的女儿,女儿的孩子们,也都生活在浦东。我们都爱这片土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