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问儒,张简斋女弟子。根据资料照片修复。
王问儒,1920年出生,2006年去世。毕业于民国时期的南京国医传习所(首届五年制正科),为民国医宗张简斋的嫡传弟子。曾任南京中医公会第一届(1938年)、第二届(1942年)委员会秘书长。南京中医学会第一届(1952 年)、第二届(1954年)理事会秘书长。南京中医学会第三(1956 年)理事会理事(委员)。曾于 1954 年在南京市卫生局医政科工作,后调入江苏省中医院(筹备创院),并坚持临床工作 50余年直至退休。
张工彧,王问儒之子。
女子学中医,开时代新风

【口述内容】
我叫张工彧,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已经退休。我母亲生于1920年,她叫王问儒,是张简斋创办的南京国医传习所学员,也是张简斋为数不多的女弟子之一。当时,南京国医传习所是5年制的,她是第一届学员。很有幸,她聆听了传习所从校长到教务长、到各位老师的谆谆教导。经过严格的教学,通过她自己努力,她成为一名中医,一直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做了很多的工作,收到很多的成果,为中医学发展尽了自己绵薄的力量。我母亲在南京参加了中医工会,她是南京中医工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秘书长,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是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她在南京卫生局工作了很长时间,1954年省里面要创办江苏省中医院,就把她调到江苏省中医院。她是江苏省中医院的创院元老,工作了50多年,一直到退休。
从南京国医传习所毕业后我母亲就自己开业,同时她也帮张简斋老师去抄方,主要是为了向张简斋学习。张简斋先生是全科的老师,主要以内科为多。那么学了几年以后,张简斋跟她讲,说你现在这个内科差不多了,以后我再教教你妇科的内容。得益于张简斋先生的传授,我母亲在妇科上面有所建树。我母亲在江苏省中医院主要就是妇科,她只要是手一搭脉,99%就知道这个小孩是男的还是女的,甚至于比B超的这个确诊率还要高。所以有人称她为“送子观音”。南京大学数学系一位老师的孩子,久没怀孕成功,经过我母亲调理后成功怀孕,生了一个儿子,高兴地送我母亲一篮子鸡蛋,还有一套四册的《红楼梦》。
我外公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家住南京剪子巷100号,一个很精致的四合院,就在南京老门东旁,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拆除。我外公读的是私塾,长得清瘦、精干,有时会帮别人打官司。他当时看到南京国医传习所一则招生启事,认为女孩学点中医也很好,能够为家里人服务,也能够帮老百姓治病,他毅然决然地给我母亲报了名。我母亲曾经回忆说:我外公叮嘱她要多向各位先生请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我母亲对针灸尤其有心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曾经在江苏省中医院从事一年多的针灸医疗工作。她把中医理论运用到针灸学中,提倡针药结合,受到了很好的疗效。

南京市私立国医传习所学术研究所全体干事合影。前排右一为王问儒。
【历史现场】
清末民初,以张简斋为领军人物的金陵医派在南京声名鹊起。而在北京,有“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美誉的施今墨,更是医术高超,救人无数,时称“南张北施”。
张工彧介绍说:这是中医史上的两大流派。随着历史的变迁,金陵医派不断壮大。从发展初期,到鼎盛时期,然后是完备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专门讲了中医,要重视中医发展,专门讲了六个字,要传承、创新和发展,说明国家重视对中医学的发展,支持力度加大了。我现在是南京市金陵医派中医文化中心的理事长,也是法人,有责任为中医流派的发展多做努力。
继承推广张简斋国医术

【口述内容】
祖师爷张简斋祖籍在安徽桐城,他思维敏捷,医疗知识渊博,诚心诚意为老百姓治疗,尽自己努力为病人服务,疗效非常好。他不开多药,开药就开3副,就能起到效果。比如张简斋在重庆时,宋美龄患肺结核咳嗽,吃西药效果不好,张简斋给她开了3副中药,吃了以后立竿见影。张简斋一般是上午10点钟起床洗漱,吃过饭以后就开始看病,一直看到晚上10点钟结束,然后再洗漱、睡觉。第二天10点钟再继续,周而复始。他看病是双手搭脉,左右一边一个病人,然后学生给他记录。他还给学生讲这个人是什么病情、那个人是什么病情,诊断、开方子同时进行。

原中央国医馆暨首都国医药界纪念三一七国医节合影。
我们祖师爷张简斋的学生很多,岭南的学生、云贵的学生,包括东南亚、香港的学生也很多,我们做了整理。张简斋有一个学生叫王祖雄,他在替张简斋抄方的过程当中,把张简斋的处方墨宝全部保留下来,在香港出版了一本书,叫《张简斋的医案医话》。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要把金陵医派发扬光大。2016年,江苏出版了一本书——《江苏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汇编》,在这本书的117页,我整理归纳发表了张简斋止泻验方,这个秘方对治疗腹泻效果很好,受到了许多患者的欢迎。现在很多人由于饮食不当或者受凉造成腹泻,吃西药治腹泻对人体有一定的损害,中药是纯天然、原生态的植物,对人体没有丝毫影响,所以现在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
1978年,我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这之前,我跟父母学习中医,背诵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的方剂,我们称它为叫方剂歌、汤头歌,还学习了中药材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些都是童子功,由此培养了对中医学的深厚情感。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我读了5年本科、3年研究生,然后还到日本金泽大学进行中医学科研3年。之后,在江苏省中医院工作了近40年,现在依然在中医战线上摸爬滚打,以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在心血管系统、消化道系统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体会,受到了患者的认可。2020年6月,我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
在从师中医教育过程中,我专注《金匮要略》教学30年。我们中医有四大经典,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四大类,学习中医要充分掌握中医理论,挖掘其中的思想以指导实践。因此,我撰写了多篇研究内经、伤寒等方面的论文,与同行交流。祖师爷张简斋对中医教学有独特的贡献,不仅与他人共同创办私立南京国医传习所,而且在医案中就常有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的论述。我们向张简斋学习,既要体悟、感受他丰富的医案,又要汲取优秀的中医传统理论,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不断地提高。为此,在行医的同时,我集中时间总结祖师爷张简斋的医疗经验,陆续发表了张简斋治疗妇科的十大方法、治疗温病的十大方法、治疗脾胃病的十大方法,包括治疗心血管病等方面的内容。受母亲王问儒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一些成就的影响,我努力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多做研究、多加探索,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较好。

《江苏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汇编》书影。
【历史现场】
抗战时期,张简斋在重庆行医,门庭若市。有报道称:要问张简斋诊所在哪里,只要和黄包车师傅一讲,黄包车师傅都知道。
张工彧介绍说:重庆的人都知道张简斋,医疗高超。1949年的5月,他和家属分3批迁移香港,在香港皇后大道开医馆,那个地方是香港名人聚集地,香港各界人士当时都知道张简斋。在香港,张简斋除了行医之外,还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把祖国医学推广到东南亚。由于积劳成疾,1950年,张简斋在香港逝世。
珍惜祖国医学宝贵资源

【口述内容】
金陵医派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可以表述为金陵医派温病医术,实际上张简斋的医术并不仅仅局限于温病。当然,那个时候南京有传染病,张简斋就以温病治疗的方法熬制中药供老百姓服用,治好了当时流行病。
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张简斋医术富有特色。用中医的话讲,就是轻可去实,用药清灵,很了不起。他用药很少,剂量也很少,这个特色在今天也很有价值。因为我们正处于医疗改革的大环境,许多人觉得看病难、看病贵,张简斋用药轻灵的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思路。
张简斋治疗的疑难杂病很多都是危重疾病,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肿瘤,有些病人都濒临死亡,西医不收,最后转到张简斋手上,他来治疗,效果很好。比如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就请张简斋看病,当时林森已经病入膏肓,张简斋几剂中药就把他治好了。林森对他很感激,给张简斋送了一个牌匾,写了四个字:当代医宗。我们金陵医派的特点,就是治疗疑难杂症,效果尤其突出。民国时期有一大顽症,是什么呢?就是肺结核,当时一般人得了肺结核就是死路一条。张简斋就能够用中药治疗肺结核,效果很好。
我们南京的中医药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是很丰厚的。大家知道我们南京中医、西医力量都很强大。这得益于我们拥有悠久的中医学历史,得益于六朝文化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医人,我们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好、研究好、发展好,同时还要创新。
【历史现场】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药资源及资源化学、方剂功效物质及中药配伍禁忌研究,被誉为“中国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领域的代表性人物”。2009年—2011年,段金廒教授主持了“我国20种重要道地药材的形成模式、商品规格及其行业标准的研究”科研项目。
张工彧介绍说:段金廒教授曾经对南京的中药植物资源做过全方位的调查,写了很有分量的科研专著,得到了国内外药学专家的认可和尊崇。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我们南京的中药植物资源很多。
【采集时间】2024年9月5日上午
【采集地点】南京市鼓楼区汉中路282号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