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南京大学收藏的三千年前珍贵西周青铜器公开展出

  西周时期的大克鼎被誉为“海内青铜器三宝”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而与大克鼎相配套的是七件小克鼎,分藏于上海博物馆、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海内外文博机构,同样也是极其珍贵的青铜器。其中,南京大学博物馆也收藏着一件小克鼎,堪称这座百年名校的“镇校之宝”。

  近日,作为南京大学122周年校庆的一项重要活动,“积厚流广 鼎盛南雍——南京大学藏出土文物展”在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南京大学博物馆开幕,在距离上次公开展出20多年后,小克鼎再次和公众见面。

  走进展厅,观众能看到,小克鼎被放置在最显眼位置。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赵东升介绍,小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时期,相当于公元前10世纪末,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小克鼎通高28.5厘米,直径29厘米。鼎为圆形,三足,口沿下装饰着窃曲纹,间隔以六道扉棱,腹部装饰大波曲纹,足上部装饰浮雕兽面纹,两耳外侧饰夔龙纹,造型浑厚庄重,气魄雄伟。

  尤为珍贵的是,小克鼎内壁铸有9行72字铭文,笔势遒劲,雄伟舒展。由铭文可知,小克鼎的主人名叫“克”,是当时的一位官职为“膳夫”的官员。“膳夫”负责管理王室的日常饮食和祭祀膳食,到西周后期,“膳夫”的地位和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仅负责传达王命,还参与国家行政和军事事务。

  周孝王二十三年九月,周王任命“克”执行到各地巡查,并办理王室膳食。在圆满完成任务后,“克”得到周天子的丰厚赏赐。“克”因此铸造了一批青铜器,有“鼎”“镈”“钟”“盨”等器型,以示对祖先和周天子的纪念和歌颂。在铭文中,“克”表示每日都要虔诚地祭祀,以祈求长寿善终,国泰民安。

  具体说来,“克”一共铸造了八件青铜鼎,其中的大克鼎是为了纪念其祖父师华父及周天子对自己的任用和赏赐;小克鼎则是为了宣扬周天子美意和祈求自己子孙平安多福。从出土情况可知,“克”铸造的鼎共有八件,大克鼎一件,小克鼎七件,形制纹饰均相同。大克鼎器型最大,其余七件大小相次递减,称为“列鼎”,其铭文内容不同于大克鼎。

  先秦时期,鼎的使用与分配被视为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赵东升介绍,周代贵族按其地位高低,可在祭祖宴享中使用不同等级的青铜礼器组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列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有意思的是,“克”的身份并非王,更接近侯,实际上应适用于七鼎,但他却铸造了八件鼎,或许暗示了他的特殊地位和身份。

  大克鼎、小克鼎与“克”同时铸造的盨、钟、镈等青铜器,统称为“克器群”。在沉睡了3000年后,它们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的一处窖藏出土。可惜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这批珍贵青铜器在出土后即流散,晚清的金石大家吴大澂、端方等都收藏过克器群的青铜器。南京大学收藏的这件小克鼎,曾由光绪皇帝的弟弟、海军大臣载洵收藏。1911年,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在北京得到这件小克鼎。1934年,福开森将这件小克鼎捐赠给金陵大学。

  “小克鼎是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器物,代表了西周礼制的成熟。这一时期也是周边地区利用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规范本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兴盛期,加快了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进程,为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赵东升如此评价小克鼎的珍贵价值。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该校铸造了一座青铜大鼎,放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二源广场。

  赵东升介绍,南京大学的文物收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学”已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金石拓片、名人书法等;南京大学的另一前身——金陵大学则接受了福开森捐赠的千余件文物。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大学除入藏古代陶瓷、铜器、钱币和甲骨等外,校内出土文物也陆续被妥善收藏,包括北阴阳营宿舍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园东晋大墓、溧阳分校果园土墩墓等出土的文物。目前,南京大学收藏有各类文物及动植物、矿石等标本近十万件(套),为国内高校翘楚。除了西周小克鼎外,南大博物馆的知名馆藏还包括南唐王齐翰《勘书图》、宋拓《大观帖》等。

  本次展览汇集了以小克鼎为代表的400余件珍贵文物,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六朝、隋唐五代等五个单元进行展示,地域涵盖全国多个省份的重要遗址。

  展览上不少珍贵文物标本,是南大师生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实习中收集而来。比如,15件丁村遗址旧石器,就是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蒋赞初教授1954年在野外考察时所得,包括较为典型的三棱大尖状器、多边砍砸器、刮削器等。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我国正式发掘的第一个露天旧石器遗址。此次展出的其他珍贵文物还包括小口尖底瓶、双耳彩陶壶、蛋壳黑陶杯、环首青铜铃、双耳带盖陶簋、汉代陶灶、青瓷唾壶等。

  赵东升告诉记者,南大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是南京大学师生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上不懈努力的成果,是该校一个多世纪学术发展史的见证。这些珍贵的文物记录着南大在文化传承和学术探索中的不懈努力,也映照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