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要闻

向亩均要效益 变存量为增量

“亩产”本是农业术语,这一概念被引入到工业,是为了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以最少的资源付出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

马鞍山市2022年度企业亩均效益评价结果中,规上工业企业2022年度平均亩均税收为23.55万元,仅次于合肥和芜湖,位居全省第三。

任何一项改革有其时代使然、使命使然。我市在安徽省率先探索“亩均论英雄”集成改革。层层递进的背后,是我市以亩均效益评价为先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完善、深化、拓展和提高,打出了一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那么,马鞍山路径的背后,又有哪些改革创新之举?

企业亩均效益评价迭代升级

2023年4月,我市正式印发《马鞍山市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4.0版)》(以下简称“4.0版本”)。“4.0版本”根据企业综合评价得分对所有参评企业由高到低统一排序,按一定比例范围分为A、B、C、D四类。综合评价得分排在前20%(含)评为A类(优先发展类)、20%—65%(含)之间评为B类(鼓励提升类)、65%—95%(含)之间评为C类(规范转型类)、后5%为D类(调控帮扶类)。

从“1.0版本”到“4.0版本”,每一个版本都有创新和进步。

2020年,我市修订实施办法,评价范围实现工业企业全覆盖,设立过渡期,设定亩均税收、综合税收、亩均营业收入、综合营业收入四类指标,设定智能、绿色、品牌、科技创新等加分项,正式开启“亩均论英雄”之路;

2021年,我市出台评价办法(2.0版),新增“提升期”“免评企业”两类特殊情况,扶持特殊企业发展;

2022年,我市出台评价办法(3.0版),新增“能耗”加分项,引导企业注重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我市创新增设“亩均技改投资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单位能耗营业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四项二类主指标及“人才密度”“容积率”“安全生产”三类加分项,采取达标计分方式,推动指标由单位资源要素向创新要素拓展。

层层递进的背后,是我市以亩均效益评价为先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完善、深化、拓展和提高,打出了一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创新实施全域联动改革

我市协同打造全域联动改革体系,市级层面推动亩均、能耗、产能“论英雄”,县区层面打造“一载体一特色”,企业层面高效能推广“提升亩均效益十二法”,分别从生产要素、产业资金、土地供给、金融服务和政策联动等五个方面实施差别化资源分配。

生产要素方面,我市对D类企业实施供水、供气、供电、污水排放等资源要素差别化加价供给,引导D类企业转型或退出;产业资金方面,对A类、B类、C类企业,根据市级产业政策按照不同资金比例给予兑现,D类企业不予支持;土地供给方面,我市启动“标准地”2.0版改革,促进土地资源向工业项目集中,重点保障A类企业资源要素需求,对C类、D类企业,原则上不再新增供地;金融服务方面,发布白名单制度,首批评选603户白名单企业,创新“融为益企”畅聊会金融对接平台,完善金融机构联络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白名单”企业信贷支持;政策联动方面,实施创新引领亩均效益行动,优选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树立先进典型,对亩均效益评价排名靠前的企业进行表彰,并在各类省市政策评选等关联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A类企业,对D类企业在荣誉称号、财政性奖励政策、人才招引、市场开拓等方面不予支持。

精准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市对ABCD四类企业实施分档培育。

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我市推进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与A类优质企业精准对接,助推优质企业加快发展;提档升级潜力企业,建立重点潜力企业培育库,“一企一策”实施精准培育,开展“政策+中介”、“采石会客厅”链商会、企业家沙龙等极具特色的帮扶活动。

传统企业改造提升。我市出台专门奖补政策,企业增资扩能项目比照享受招商引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分产业培育标杆企业,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低效企业转型退出。我市制定引导低效工业企业转型退出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对D类企业以及部分占地较大、效益较低的C类企业,通过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严格环保执法、谈判收储等方式,实现转型或退出。

改革工作实施以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由12.59万元提升至23.55万元,增长87.05%;亩均营业收入由281.16万元提升至419.49万元,增长49.2%。评价范围上,实现由规上工业企业向规上规下全覆盖;指标体系上,实现由单位资源要素指标向创新要素指标拓展;结果运用上,实现由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向全域联动改革推广深化。

“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迭代升级,实则是揭示了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新逻辑:无论是城市、园区,还是企业,谁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亩均效益”,资源要素就向谁倾斜,谁就是英雄;反之,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压力。

今年,我市将打好亩均效益评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组合拳”,把有限资源用活用好、在有限空间里精耕细作,尽可能产生最大效益,进而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记者 邬刚 通讯员 刘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