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徐州市区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公示

为留住城市记忆,让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焕发光彩,日前,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示了徐州市区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五省通衢牌坊、徐州博物馆、人民舞台等11处历史建筑榜上有名。

历史建筑留住城市记忆

“历史建筑”的概念很广,它可能是看起来很普通的一栋楼、一片村落、一个戏台、一个礼堂、一扇大门…… 在那历经风吹雨打的砖瓦之下,最令人感动的是朴实真挚的文化情怀。

“本次入选徐州市区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公示的11处历史建筑,分别为徐州博物馆、‘八号门’事件旧址、五省通衢牌坊、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北馆)、老东门7号楼、老东门8号楼、老东门13号楼、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图书馆、工人文化宫、人民舞台、彭城饭店。”徐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五省通衢牌坊始建于1818年,是清代官员黎世序为纪念治理黄河的政绩而修,上书“大河前横”。光绪九年(1883年),牌坊进行了重修。时任徐州道台的赵椿平在牌坊的背面书写了“五省通衢”四个大字。经过多次的黄河治理工程以及建筑修缮搬迁,现在的五省通衢牌坊与黄楼为邻,依黄河而立。

成立于1949年2月的工人文化宫,原名徐州市工人俱乐部,1955年改为现名迁入现址。大楼的外立面有些陈旧,这里举办过多种活动和比赛,曾为无数家庭带来欢乐。

在陇海铁路的徐州西站,一块刻有“八号门事件旧址”的纪念碑。1921年11月8日,在这里爆发的“八号门事件”轰动全国,引发了陇海铁路全线大罢工,并促进了江苏省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陇海罢工,捷报先传,东起连云,西达陕西,横亘中州,震动畿辅,远及南方,这是我党初显身手的重大事件。”这是当年陈独秀对罢工事件的评价。

五省通衢牌坊、工人文化宫、“八号门事件”旧址……一个个徐州人耳熟能详的地点,或许形式不同、功能不同,但都记录着徐州的历史,承载着徐州的文化。

这些老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住在黄楼公园附近,没课的时候总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玩。”今年37岁的刘同威,初二时搬家,但还会经常回来看看充满童年回忆的公园。

在徐州这片文化底蕴浓厚的土地上,让人怀念的老建筑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它们的身上映射出历史的光辉,集聚了无数人的回忆。

家住大马路小学附近的张海波今年四十多岁,小时候经常去工人文化宫玩,有时候也和同学在文化宫附近玩耍。“那时候,这门口有卖糖葫芦的,我可爱吃了。”

听说包括工人文化宫在内的一些老建筑有望被选为“历史建筑”,对它们加强保护,张海波十分高兴:“这些老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这代人心中无法替代的情感寄托。把它们照顾得越好,就能让更多人保存好自己的美好回忆,也让大家感觉城市更温暖,更有人文情怀。”

历史建筑保护有法可依

在徐州这个南秀北雄的城市,历史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静静地立于彭城大地上,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徐州的独特印记。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像五省通衢牌坊、‘八号门事件’旧址这些反映徐州特色的历史建筑,不仅见证着历史的风云,更蕴藏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记忆。”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徐州在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整合、利用资源,充分彰显文化内涵,展现徐州历史文化魅力,守护城市记忆。

历史建筑蕴藏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在保护历史建筑方面,徐州始终走在前列。近年来,徐州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有力促进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

早在2013年时,徐州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成为省内较早设立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城市。近年来,徐州又相继编制完成《大运河(徐州段)遗产保护规划》《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历史文化建设规划》等,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2020年时审议通过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

“要尊重历史、延续历史、传递历史,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抢救与修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修缮历史建筑时会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精神内涵,让历史建筑真正“活”起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6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