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千年瑰宝 “鼎”盛南大

  谈到中国的大学博物馆,不能不提到南京大学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拥有的宝藏堪称“奢华”,而平时却又极其低调,几乎没有常设展览。而一展,便是震惊世人的大手笔。2023年下半年,长达半年的“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展出珍贵文物百余件。近日,《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纪录片登陆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再掀探宝热潮。南大博物馆原馆长史梅却告诉记者,南大的镇馆之宝还不是东晋帝陵,而是王齐翰《勘书图》、孤本宋拓《大观帖》卷六、小克鼎,均为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所捐藏。

  帝陵里的蝉纹金珰,很吸睛

  1972年4月,因人防工程施工建设,在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始人蒋赞初先生的主持下,南大师生对在鼓楼校区北园北大楼前意外发现的一座东晋时期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判断,该墓作为东晋初期“中兴正统”四帝元、明、成、哀的帝陵之一当无疑义。长期以来,该墓都是南方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陵墓。

  “帝陵迷踪——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特展”展出的大型榻案几及祭器组合,以及金、银、铜、铁、玻璃、玛瑙、水晶等各类质地的随葬器物,无不彰显墓主人的“地下哀荣”。

  一套四件蝉纹金珰颇为吸睛。金珰为古代的一种金质冠饰,据传源自胡服,“附蝉为饰”则是金珰传入中原后,受到汉官服饰影响的结果。现场所展的这四件金珰,精美绝伦。金的纯度极高,经过化学成分测定,高达九十九点几。上方凸字形山形的蝉纹金珰,主体纹饰是蝉,叫复蝉,蝉上面的两个眼睛,就是凸出来的金珠,两侧可以看到蝉的双翼。主体的纹饰上方,装饰了很细腻的数粒金珠,很小很小的小金珠。这四件金珰出土之前,只有两个大墓出土过金珰,但都是残件残片,且只有一件。而此墓却一次性出土了四件。

  西周小克鼎,钟鼎文之楷模

  小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西周晚期长铭文青铜器。鼎高28.5厘米,口径29厘米,圆形,直环耳,方唇宽沿,口微敛,腹略鼓,兽蹄足。鼎的内壁铸有8行72字铭文,记载周孝王二十三年九月,王在宗周,任命膳夫克去执行整顿成周八师的命令。

  小克鼎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一处窖藏出土。此件小克鼎,后由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于民国元年(1911)得之于北平。福开森于1934年将其捐赠给金陵大学。铭文内容对于研究西周时代的军队编制和官制具有重要价值。

  宋拓《大观帖》,传承九百年

  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精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名家书法墨迹,编次摹勒刊刻《淳化阁帖》。一百多年后,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赵佶因《淳化阁帖》刊刻年代已久,下诏重摹刻石于太清楼下,其拓本遂被世人称之为《大观帖》或《太清楼帖》,共十卷。《大观帖》刻成未及二十年即于1127年遭遇“靖康之变”,帖石沦落北地。南宋与金议和后,方有原拓本经淮北榷场流入南方,故此种拓本又被称之为“榷场本”,传世稀少。南大博物馆所藏第六卷残本便是其中的一本,也以其廿七帖而成为现存宋拓残本中存帖最多的一卷。

  此拓本纵30.5厘米,横16厘米,现存十一叶,廿七帖,共计九百七十三字。封面有清末状元张謇题签;首页及帖前有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家翁方纲的题签和所作“大观帖第六卷榷场残本歌”,全帖页眉、页脚和左右隔书皆撰有考证题跋,文字累累,极壮观瞻。帖后还有董其昌手札两纸,以及翁方纲过录明代王穉登、王世贞、周天球等人有关“太清楼帖”的题跋数则。

  文士“挑耳图”,诸多文豪解读

  该画卷是1000多年前在绢上绘制而成,是现存古代稀世绘画精品之一。作者王齐翰,南唐人,也是正宗的南京人。因为画中描绘的是一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的情景,这幅画最早被叫做《挑耳图》。宋徽宗赵佶看到这幅画后,品味王齐翰所画内容实为勘书之事,而挑耳只不过是休息时顺手为之,便提笔在画的右侧用瘦金体书上“勘书图”三字。宋徽宗赵佶、南唐后主李煜、苏东坡、苏辙、王晋卿、董其昌、文震孟、清代乾隆帝的三位皇子及一批文人名流对它进行过题识。

  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绢画的流传实属不易。清末,这幅画到了福开森的手上,后来他将画捐赠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后,该画卷便一直由南大博物馆收藏至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