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太湖之滨苏绣小镇:一根绣花针“绣”出产业致富新生活

  太湖之滨苏绣小镇走出7位人大代表的背后——

  一根绣花针“绣”出产业致富新生活

  人大代表来自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种行业,是社会的精英、部门的骨干、行业的先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太湖之滨的“苏绣小镇”——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拥有两万人口,其中就有“绣娘”8400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这一群体中走出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7位。她们从刺绣手艺人中脱颖而出,将基层一线的声音带到会场,积极建言献策、尽心履职尽责,又在各自岗位上走在前、做示范,用一根小小绣花针,“绣”出产业致富新生活。

  这个占地仅20平方公里的小镇,成为观察基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美丽窗口”,更展示了以文化自信自强繁荣特色产业、振兴美丽乡村的动人实践。

  大师云集,“绣”出文化自信

  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中国刺绣艺术馆迎接着全国各地的访客。镇湖街道的“人大代表联动联系点”就设在馆内。目前,镇湖街道共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江苏省人大代表、1名苏州市人大代表、4名虎丘区人大代表。更为难得的是,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且都在刺绣这一行业发光发热。记者梳理代表履历发现,这7位人大代表都是行业代表性人物,其中不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联系点内,履职照片墙被贴得满满当当,展现着绣娘代表们的风采。刚从北京回来的全国人大代表、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姚建萍这两天行程满满,向省新联会成员、虎丘区党员干部代表、身边“绣娘”等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姚建萍告诉记者,“在我们这里,古往今来都是‘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以前刺绣是辛苦谋生的手工活,如今,‘绣娘’被尊称为老师甚至大师、艺术家,以苏绣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手工技艺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这些年来,镇湖街道织绣人才层出不穷,先后走出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104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形成在全省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的苏绣大师集群。

  不遗余力投身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绣娘代表们在会场上积极建言献策。去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姚建萍把履职工作与自身工作相结合,领衔绣制出《锦绣江南》等一批原创力作。

  非遗项目以人为传承载体,赓续发展需要足够数量和高素质的传承者,这也是当地“绣娘”的共同心声。今年全国两会,姚建萍提出建议,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体系,系统培养不同领域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建议的提出是基于姚建萍的多年探索与尝试。历时3年多,姚建萍团队协助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苏绣艺术文献展(1949—2019)”。去年展览先后在深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西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获得业界学界高度认可。去年10月,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成立,姚建萍担任名誉院长,开始探索建立苏绣产学研用一体化长效机制,为传承创新夯实人才基础。

  抓准特色,构建全产业生态链

  作为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最为普及的一种,刺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其中,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和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苏绣的发源地在旧时苏州吴县一带,辖区相当于现在的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全境,镇湖只是其中一隅。但眼下,这个占地仅20平方公里的小镇,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集散地。镇上一条1.7公里长的绣品街汇聚了400多家绣庄、近2000家个体工商户,刺绣年产值近15亿元。

  从名不见经传的偏远村落到闻名遐迩的苏绣小镇,镇湖何以逆袭?镇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经纬认为,客观上与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镇湖地处苏州最西端,三面环湖,拥有20公里太湖岸线,在苏州乡镇工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交通不便的镇湖百姓只能靠手工业维持生计。“更关键的是,政府搭台引导促进,一批‘绣娘’领军人才带头示范引领,为小镇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周经纬深有感触,苏绣、小镇、“绣娘”,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时光指针拨回1998年,当地政府在镇湖规划建设绣品街,打造集文、博、展、研于一体的苏绣交易展示平台,以往分散式、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开始改变,成为镇湖苏绣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些年来,从赖以谋生到创业致富、传承发扬,苏绣早已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从苏绣研发设计、生产制作、专利培育、产权保护、绣品交易到法律诉讼、人才培养,镇湖街道构建起一条苏绣全产业生态链,带动了百姓就业致富。

  精品力作始终是苏绣传承发扬的“命根子”。在镇湖,绣娘代表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老一辈绣娘,普遍学历不是很高。一根针线,给了我们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们必须传承好、发扬好。”连任两届省人大代表的邹英姿,是苏州刺绣行业目前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由她创立的“邹氏滴滴针法”获得刺绣界首个国家发明专利。成绩有目共睹,但邹英姿深研技艺的脚步未曾停歇。

  苏州国际会议酒店报告厅内新放置的巨幅苏绣插屏作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由邹英姿带领近百位“绣娘”花了两年时间绣制完成的。遇到要活、急活,“绣娘”常常与时间赛跑,考验技艺,更考验体能和毅力。赶制这一作品时,邹英姿接到邀约,为中国国家版本馆创作大型刺绣屏风《莫高窟九层楼》和双面苏绣《飞天》,邹英姿和团队分成3班24小时连轴转,邹英姿主动揽下深夜的班次,整整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去年,邹英姿工作室注册版 权近30件。

  人大代表,要走在前、做示范,要领着做、带着跑。这些年来,镇湖街道累计有80多件镇湖苏绣精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近百件镇湖苏绣精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或名人收藏。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得知完成一件作品有时要花费一年时间,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技艺传承,注入新生代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在苏绣小镇的人大代表中,有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由此可以窥见苏绣人才结构的日益完善。苏绣“新生代”的蓬勃崛起,在当地形成一股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后浪”,让苏绣之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虎丘区人大代表张黎星1990年在镇湖出生,自幼开始学习针法技艺,大学毕业提出想把苏绣作为职业时,长辈们却反对了。“他们认为刺绣行业太苦,而且在传统观念里,刺绣就算没念过书也可以学。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可以将我所学应用到刺绣中完成更多的设计。”张黎星用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短短数年间,她的作品拿下18项国家级省级金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收藏,省市级荣誉也接踵而至。

  在镇湖,苏绣“新生代”用自己的学识、眼界,推动苏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虎丘区人大代表姚兰与张黎星同岁,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苏富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双硕士学位。院校毕业后,姚兰回到传承一线,创办“姚绣”品牌,凝聚国内各大美院毕业生进行刺绣原创、研发设计,推出苏绣手表、苏绣胸针等衍生品,与知名品牌跨界合作,在线上开启苏绣直播,推出数字非遗苏绣作品等,用年轻人的视角和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到、喜欢上这门技艺。

  “苏绣传承发扬还需要更多‘新生代’加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当选苏州市人大代表后,针对培养年轻苏绣传承人提交了不少建议。姚惠芬告诉记者,镇上的苏绣“新生代”目前还是以本地年轻人为主力,还没形成群体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苏绣技艺学习周期长,“零基础”学艺成本比较高。姚惠芬在今年苏州两会上提出建议,设立“苏绣技艺传承保护与发展基金”,用于有志于传承苏绣技艺的年轻人的培训与扶持,对于学习苏绣技艺的年轻人每年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新技术、新表达,也给苏绣传承保护带来新问题。采访间隙,虎丘区检察院工作人员找到姚惠芬,手里拿着一个扇面和一套睡衣。原来,他们最近频繁接到举报,称在直播平台买到了假冒苏绣作品,于是买了几样来请姚惠芬帮忙鉴定。“这光泽、纹路,一看就不是手工刺绣。”姚惠芬很快给出答案。针对当下存在的商业化过度、非遗假冒产品充斥市场等问题,绣娘代表们多次商讨交流。姚建萍也将相关建议带到全国两会,建议修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建立非遗和旅游标准化专家库并制定标准体系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