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垃圾分类五年实践,“新时尚”加速养成新习惯
“苏”适生活“分”出来
处理好生活垃圾,是每座城市都要面对的“必答题”。
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迎来实施五周年。最新评估显示,苏州垃圾分类工作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在江苏省内,则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在拥有近1300万常住人口的苏州,改变观念、养成习惯并非易事。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垃圾分类给苏城百姓生活上带来哪些改变?面对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破局?记者走访社区、居民、处理终端和志愿者等,一探究竟。
五年变化,垃圾减量见真章
《条例》施行五年间,一组数据直接反映出苏州市垃圾分类的成效——
其他垃圾年均增长率由5.7%(2015年至2019年)下降至0.5%(2020年至2024年),2024年,全市日均收运处置厨余垃圾量较《条例》实施前增长190.9%,有害垃圾处理量增长96.3%,可回收物处理量增长403.9%,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有效遏制了生活垃圾总量的快速增长势头。
走进苏州的社区和设施,变化更加直观。
在光大环保能源(苏州)有限公司,巨大的“铁爪”将抓起的其他垃圾投入焚烧炉。这些垃圾中通常含有一些水分,大多来自混杂的厨余垃圾,其中水分越多,发电效率越低。
“我们特别关注渗滤液率,也就是垃圾中水的占比。”企业生产运行二部经理刁鹏展介绍,2020年1—4月,渗滤液率是21.09%,今年同期已降至14.37%。“数字持续走低,说明大家分得越来越好了。”
收运服务也在持续优化。5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娄环清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赶到建屋海德公园小区大件垃圾指定投放点,将堆放的废旧床垫、沙发搬上货车。为了解决大件垃圾丢弃不便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引导住宅小区设置大件垃圾暂存点或指定投放点,方便居民集中投放大件垃圾,再由收运单位定期上门开展免费收运工作,确保大件垃圾清运规范化、常态化。
建立“不同队伍、不同车辆、不同频次、不同去向”日常收运体系的同时,苏州聚焦大件垃圾的投放,推出免费集中清运日,在每月最后一个周日为市民免费上门收运废旧家具、电器等大件垃圾。今年,苏州更是在吴中区、姑苏区、工业园区先行试点,提供全时段免费清运服务。
“体检”也成了苏州垃圾分类管理的新方法。15个行业管理部门围绕各自职责,前往居民小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有害垃圾暂存点等地,为垃圾分类“体检”,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五年里,苏州垃圾分类成效有目共睹。5月30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广场普法暨成效展活动亮相苏州高新区,垃圾变废为宝再利用、分类清理垃圾的“黑科技”、居民游刃有余地参与垃圾分类小游戏……都生动记录着苏州的垃圾分类足迹。
便民利民,习惯养成在点滴
11时40分,常熟常福街道新义社区五新花园小区三期的戴女士,拎着中午做饭产生的厨余垃圾,前往小区清洁屋投放垃圾。“现在,小区清洁屋中午也会开放一小时,做完饭就能去扔,家里清爽多了。”
推进垃圾分类,源头投放是关键,习惯养成是难点。如今,苏州全市建成“三定一督”居民小区5614个,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除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月”“垃圾分类观察行”等各类宣教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影响,苏州更注重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更贴心、更灵活的服务,持续完善分类制度和分类体系。
方便,是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过时投放”就是一项便民新举措。考虑各类人群不同的投放时间需求,苏州引导各小区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小区投放点时长,或是周末、节假日的午间增设投放时段,在范围较大、租户较多的小区,设置“过时投放”点,适当增加垃圾清运次数。目前,苏州已有759个居民小区设置“过时投放”点,近2500个小区延长投放时段或增加午间时段。
数字技术让垃圾的投、收、运、处像精密的齿轮般高效运转。
登录苏州市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一张覆盖全市的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小区、公共场所和终端处置点。点击进入,各类垃圾的收运种类、重量清晰可见。平台整合了投放点、收运车辆和终端设施,通过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时反映分类情况、收运动态和设施运行情况。
相城区尚景花苑清洁屋3个、厨余垃圾44.9kg、其他垃圾63.2kg……随手点击地图上一个坐标,各类情况便出现在屏幕上,“如果这个小区的垃圾数量出现大幅变化,很有可能就存在随意丢弃或者没有分类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工作人员解释道。
数字技术还在深度激发居民参与回收的积极性。苏州引进智能回收箱,推动垃圾前端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融合,让居民在清洁屋投放可回收物,能即时得到“收入”。
在吴江区江陵街道吴越尚院,拎着一沓旧书的居民周冰艳点击智能回收箱的屏幕,登录“智多分”个人账号、点击“纸类”一栏后,将旧书扔进垃圾箱内。不多会,屏幕上便跳出几行小字:可回收纸类25.81千克,价值23元。“这些钱都会存在‘智多分’小程序里,随时都能提现。”周冰艳说。
长效治理,多元共治促提升
尽管垃圾分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当下面临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部分居民对源头分类的认同感不高、获得感不多,不分、乱扔现象时有发生。
“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一部分还是要依靠督导员。”苏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垃圾分类是场“持久战”,需要“钉钉子”的韧劲,也离不开严格的监督管理和多元参与。
全面梳理现有清洁屋运行维护情况,对不满足现有投放需求的清洁屋(亭)实施升级改造;合理优化运输路线、收运频次、收运时间,实现基础运力与各类垃圾分出量相匹配……翻开《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涉及投、收、运、处全流程的16项重点任务清楚明确,成为苏州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的“路线图”。
围绕《条例》的实施,苏州已先后配套制定《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规范》《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指南》等60余部政策规范文件,推动垃圾分类规范化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立法定下规矩,更要依法进行约束。此前,昆山开发区综合执法局中华园中队队员在垃圾分类投放的日常巡查中发现,汇景公寓小区住户王某在清洁屋未开放时间,随手将垃圾扔在屋外。执法人员现场对当事人宣讲垃圾分类相关规定,同时作出罚款50元的行政处罚。严厉的批评和处罚,让王某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此外,苏州城管局还印发《对交付不符合分类规定的生活垃圾拒收拒运工作操作指南》,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依据该条例,当住宅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地投放的生活垃圾不符合分类规定时,收运单位可采取拒绝收运,以此倒逼投放管理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从源头上提升垃圾分类的质量。
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5月30日,苏州高新区城市管理志愿者联盟行政主任张韬略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聘书:兹聘任您为苏州城市管理局的城管百姓监督员。“这对我来说,既是一份信任,也是应尽的责任。”张韬略说,有了新身份,可以为垃圾分类贡献更多力量,也能带领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今年5月,苏州城管部门通过公开招募和各地城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聘30名百姓监督员,在做好传播分类的法规政策和投放点日常监督的基础上,承担起发现反映垃圾分类现存问题的任务。
从试点探索到法治护航,从一时新潮到日常习惯,过去的五年是苏州垃圾分类的序章。苏州将持续以法治为基,优化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长效机制,让“主动分”内化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让更美好的环境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