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首页>地方频道>南通>要闻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日报讯(记者 彭军君 刘璐)“执法四局,无人机巡查发现北凌新闸西侧500米疑似有排口在向北凌河排放污水,请立即赶赴现场,具体位置及现场拍摄实景已通过微信工作群发送,请及时查收。”“收到,马上赶赴现场。”

这是我市生态环境执法的日常一幕。

省内率先建成“超级大脑”

4月28日凌晨,城市尚在睡梦中,位于市生态环境局的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仍在高速运转,电子屏上数字不断跳动。这里,95个国省市控监测站、583个网格化大气微站、6个VOCs组分站以及1293个厂界VOCs站,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监测网络,通过“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监测网络,实现了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的全要素、全覆盖、全领域、全时空监测监控。

曾经,生态环境数据在不同区域、部门、单位间的共享不尽人意,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副主任胡飞形象地比喻了过去数据共享的困境:“比如,一家企业可能在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等多个系统中被录入,但名称却各不相同,导致重复劳动和错误。”2021年,我市开始谋划分两期建设南通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系统。一期于2022年底建成投运,目前正在推进二期建设。

如今,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数据统一标准和集成共享,破解了平台不统一、网络安全薄弱等难题。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实时在线监控覆盖全市8001平方公里,接入了大气环境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备、机动车排放检验线等各类感知点位5000余个;系统集成11个大类应用,感知2万个要素节点,每天产生数十万条数据,成为南通环境智慧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用好监测监控一张网

卫星在天上巡游,无人机在天际穿梭,监测船在水面滑行……这些高科技装备不断将数据汇聚到“中枢神经”,供“超级大脑”分析、判断和预警,共同构筑起守护江海绿水青山的天罗地网。

“这两年,我们依靠生态环境监控系统一张网,查处了多起环境违法行为,一批可能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实现了生态环境隐患早发现、早处理、早堵漏。”胡飞说。

不久前,海安某公司二氧化硫超标,触发预警系统。执法人员立即现场核查,发现该企业二氧化硫超标,在线监控设备正常,熔炼炉正常作业,但废气处理设施故障停运,该企业涉嫌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执法人员迅速依法采取措施,要求企业立刻整改,并对该事件立案调查。

此前,大气管控期间,大气国控站点环境教育馆站PM2.5小时浓度飙升至75μg/m3,超过全市国控站点均值的15μg/m3,直接触发预警。执法人员根据预警现场核查,发现一处建筑工地正在进行挖机作业,现场未采取任何抑尘措施。在执法人员指导下,施工单位迅速采取雾炮喷淋等措施降尘,1小时后,该国控站点数据恢复正常……

自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运行以来,3000余个生态环境隐患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探索指挥调度一盘棋

“‘超级大脑’24小时运转,我们在‘数字体征’支持下,更加精准地感受城市绿色发展的‘呼吸’和‘脉搏’。”胡飞告诉记者,我市已建成“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的生态环境指挥调度工作新模式,全市“一盘棋”指挥调度机制在全省推广。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生态环境监控系统,有效推动了“非现场、不接触”的新型监管模式,全市执法监管效能显著提升,非现场监管执法方式办理案件数达737件,非现场监管案件占比已达70.8%,多起案件入选部级或省级典型案例。2023年,全市PM2.5浓度压降2.1微克,臭氧浓度压降4.6%,水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大数据守护大生态,南通不断拓宽数字化、智能化的绿色发展路径,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数据的融合应用,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促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转移等跨区域联防联治、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同时探索数据开放共享,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