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

首页>地方频道>滁州>要闻

点点滴滴,筑起坚固“水长城”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3月22日至4月22日是第三十四届“安徽省水法宣传月”。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纵深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坚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江淮分水岭横贯滁州市域东西,分属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分为淮河、高邮湖、滁河三大水系。市域内河库众多,河流主要有淮河、滁河、池河、清流河等大小河流数十条,其中淮河、滁河为过境河流,境内淮河长108公里、滁河长118公里。湖泊有高邮湖、女山湖、花园湖等7座湖泊,总面积1108.9平方公里。全市已有水库1246座,蓄水能力28.6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97亿立方米;建成当家塘坝6.8万处,蓄水能力10亿立方米。

滁州属水资源紧缺地区。记者了解到,我市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雨径流,地下水资源极为匮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4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98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381立方米。滁州水资源产水模数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5%,市域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43%。同时,我市存在水资源禀赋条件差、区域用水需求量大、城市供水水源单一、引调水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够高效等问题。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近年来,我市在保障国家水安全、水资源配置等工作中,大力兴建必要的调水工程。今年1月,市政府通过《滁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批复,目前全市水利部门积极开展滁州水网建设,构建“一干两支畅流,七湖碧波蓄泄,五路清水入城,两廊九带绘景”滁州水网格局。同时,积极构建“外引江淮、内联河库、库塘增蓄、高效利用”水资源调配格局。通过南北相通、东西互济形式,实现库水、淮水、江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织密滁州市蓄引结合、多源供给的供水保障网。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为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我市严格按照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的要求,依据确定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大取用水监管力度,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我市坚持红线思维管控水资源,建立分区分级管控指标体系,严格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等管控指标,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长效机制。坚持系统思维调配水资源,统筹长江水、淮河水、当地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资源的调度管理。坚持忧患意识节约水资源,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落实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将节水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改革思维盘活水资源,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为22.65亿立方米,在总量控制目标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13.34%、18.97%,均高于目标值,2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及其对应的17个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均达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近两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我市均获得“优秀”等次,为推动新阶段滁州市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水资源支撑。

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市严格落实计划用水、定额用水管理,持续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持续推进各类节水载体建设。同时持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节水宣传“六进”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良好氛围,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