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千年清风润万家

近年来,肥东县立足“包公故里”文化优势,直面乡村人情负担重、陈规陋习多等治理难题,创新构建“培根铸魂-服务创新-机制护航”治理体系,将清廉基因植入基层治理,探索出以传统文化滋养现代文明的移风易俗新路径。

一、主要做法

(一)培根铸魂,以传统文化厚植清廉根基。打造包公故里文化园实景教育基地,开发“包公断案”情景剧、“小包包”系列课本剧,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等特色活动120场次,覆盖群众5万人次。编印《包公家训》读本,在136个村居设立“包公家训墙”,开展“孝肃传家”主题讲座460场,将包公故事融入道德讲堂、村规民约,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

(二)服务创新,以品牌矩阵延伸实践路径。打造“包公家宴”移风易俗品牌,建成7个包公家宴大食堂、22个流动服务点,制定68道标准化菜谱,提升菜品文化内涵,控制菜品数量和价格,为红白喜事持续攀升的人情消费和越来越高的酒宴规模“降温”“瘦身”。举办“集体升学礼”代替传统“升学宴”,设计“家书诵读、廉政宣誓、非遗展演、公益捐赠、家风传承”五步礼仪流程,让准大学们在简约而庄重的仪式中开启人生新篇章。

(三)机制护航,以多方联动巩固治理成果。建立“纪检暗访+群众评议+红白理事”监督体系,制发《肥东县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等文件,不定期开展餐饮场所暗访、通报违规案例,近三年来查处违规宴请32起,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率100%。设立积分激励机制,开设248个移风易俗积分超市,将文明行为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集体经济分红挂钩,累计兑换积分12.8万分。实施柔性治理模式,组建乡镇“五老”调解队,创新“祠堂议事会”“晒谷场评理会”等协商形式,促进邻里和睦、礼让文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工作成效

(一)群众负担显著减轻。群众人情支出逐渐减少,“包公家宴”宴席平均单桌价格控制在600元-800元之间,成本压减约60%,惠及全县97%行政村。连续5年举办“集体升学礼”,受益准大学生家庭近3000户,累计节约宴席费用支出5千万余元。

(二)工作品牌荣膺全国典型。“包公家宴”获中纪委点赞,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获央视、《人民日报》报道32次,接待外地考察16个批次。包公故里文化园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集体升学礼创新“往届生传经+企业捐赠+非遗展演”模式,经验做法写入《安徽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

(三)基层善治格局加速形成。建成全省首个移风易俗大数据平台,红白理事会村居覆盖率100%,矛盾纠纷同比下降71%。党员干部100%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主动报备婚丧事宜612件,带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2.8万人次。“婚宴简办”“集体祝寿”等186个典型案例行成示范效应,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达98.7%。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