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沪苏浙皖谋定进一步突破创新策源瓶颈和难点

  原标题:跨域建立更有效合作机制,沪苏浙皖谋定进一步突破创新策源瓶颈和难点

  为长三角协同创新“再添一把火”

  “我们希望能再添一把火,使99℃的水再加1℃,让水沸腾起来。”

  昨天,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协议和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在接受采访时,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科创协调处处长开恳将这次签约形象地比喻成“再添一把火”。

  “再添一把火”,源于开恳的一个亲身感受。在签约之前,开恳在调研中发现长三角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早就热火朝天。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这个趋势。《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一路上扬,从2011年的100分提高到2021年的247.11分,显示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5周年,站在这个节点上,接下去长三角也需要“再添一把火”,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突破创新策源的瓶颈和难点。

  合作中隐含“血缘”关系

  在合肥,长三角科研机构之间热火朝天的合作比比皆是。

  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他的眼中,长三角在量子方面的合作十分热络。比如,公司与上海和合肥的高校合作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公司构建的新算力平台,也将提供给长三角地区的企业用户使用。

  跨区域合作之所以能够这样如火如荼,是因为长三角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让上海、合肥有了合作的基础,但细究之下,也可以看到,这种合作中隐含着一层“血缘”关系:张辉曾长期在合肥读书,在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后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完成了关于量子不可克隆的研究,之后保研到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继续师从郭光灿,从事量子相关科研工作。2018年,在科研团队举行的15周年聚会上,“大师兄”重回合肥。

  在传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能让人产生天生的信任关系,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除了天然的“血缘”关系,长三角显然需要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协同机制,以解决区域间因行政分割壁垒而导致的创新要素流动不畅问题。

  打出创新机制“组合拳”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执行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吴淳在演讲中给出了一套针对长三角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组合拳”:在基础研究上,可以对标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政府对于前沿研究领域开展大量非竞争性研究支持,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在应用研究上,可以对标日本共性技术研究机构,联合跨区域龙头企业,以企业主导的机制运营,从技术攻关出发最终实现了跨区域技术协作;在产业落地上,可以对标美国和日本领先城市群,不同产业形成差异化的分工模式,行业协会则扮演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重要角色。

  这套“组合拳”也符合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时提到,正是因为在十多年前,我国选择了汽车电动化这条赛道,经过长时间的坚守,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领跑地位。

  新能源汽车的故事或许可以为长三角的科创合作提供一个思路,在长三角的更广阔范围内,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需要跨域建立更有效的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技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

  引领长三角构建新发展格局

  改变已经看得到。根据刚刚签约的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协议和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沪苏浙皖谋定: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水平,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协同推进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开放共享,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引领带动长三角区域深入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前不久召开的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产业数字化峰会上,新一届联盟轮值主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说,“与大家携手合作,在长三角打造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我们非常有信心。在这一轮通用人工智能浪潮中,长三角地区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我本来就是安徽人,长期在上海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恳透露了自己的长三角“血缘”关系,但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上,他显然更关注双方如何各扬所长、取长补短、携手并进——“我们欢迎安徽的科研高校,借助上海的国际化背景,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利用上海的优势来招引国际化人才,这是体现双方共赢的举措。”

  “我们的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也是到这个火候了。”对此,开恳非常确定。(陈抒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6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