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常州打造中以创新桥头堡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常州“两会”获悉,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产业园等一批园区获评首批省国际合作园区,数量全省第一。

  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表示,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力,常州正加快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把常州塑造成为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丰产田”。

  放大创新朋友圈

  仅拥有900万人口的以色列,是创新大国,创新密度世界第一。常州市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李林介绍说,作为中以首个国家间合作平台,中以常州创新园致力于成为以色列在中国开展技术合作转移的“桥头堡”,引进、吸收、转化以色列先进技术的前沿阵地。园区与以色列创新署紧密协作实施“共建计划”,2020年吸引39个项目落户,目前已聚集以色列独资及合作企业126家,涵盖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农业环保、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

  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以国际创新村、孵化加速平台与展示推广平台等“一院一村两平台”在常州拔地而起。

  创新火种正在常州呈现燎原之势。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科技部巡视办主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前科技参赞崔玉亭用“翻天覆地”的变化来点赞。他表示,常州通过国际创新合作,在项目实施、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合作模式等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走在前列,要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形成创新闭环。

  打通从0到1和从1到100的转化通道

  “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力。以色列擅长原始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中国企业擅长通过市场将产品变产业,实现从1裂变为100、10000乃至更大。中以常州创新园正着力瞄准从“0到1”的关键技术突破,培育从“1到100”的成果孵化,打通从“100到10000”的应用场景、产业链条。科技部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以创新合作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韩军认为,常州通过打造紧密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聚焦双方共同关注的前沿科技领域,汇聚了一批旗舰型项目和战略性人才项目,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作为第三届进博会重要的高规格配套活动之一,常州发布了“Phoenix领航计划”,重点打造对以色列及中以合作企业的服务体系,涵盖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服务、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武进区副区长、中以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磊表示,中以园将在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方向与以色列合作,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加大与长三角科创平台合作,加速培育地标特色产业。

  近来以色列生命科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生物制药、医疗技术、数字健康融合成全新的数字医疗行业。常州瞄准这一高成长领域,精准撮合技术、高效拓展市场,与以色列Trendlines集团合作,设立中以生命科学联合实验室,提供联合研发服务,带动一批项目落地转化。登录“中以创新汇”平台,已上线项目信息500余个,35个合作项目落地。

  共建中以人才新生态

  以色列把人视作最大的创新资源,中国驻以色列前大使詹永新表示,产业合作着眼人与物的资本资源交换,创新合作突出人与人的智慧成果交流,常州更加重视培养、提高创造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喜人的变化。

  作为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重要创新平台,常州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于去年11月底启用。新工科人才,是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致力于在常州培育的“新物种革命”。“十四五”期间,目标培养1000名优秀人才,孵化初创团队80个,引进、孵化初创公司60家,力争打造国内具备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创新标杆。

  打造家门口的国际班,以固立中心为载体,以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依托,常州开发了国内本科高校中唯一的项目制课程。常州大学副校长徐守坤介绍,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育人才,跨界融合机械结构及数字化表达、电子、机器人、程序等多门学科,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上,学生们斩获多个国家级奖项。

  常州还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对接合作,高标准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培养国际研究生。

  在常州,国际创新的星辰大海,正在演绎创新发展的“加速度”。(蔡炜 张宇熠 高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259
收藏
分享